我爱邮票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邮票衍生品缘何沦为鸡肋?

随着“集邮热”的持续升温,包装精美、价格昂贵的邮票衍生品越来越多地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机构对邮票衍生品的开发趋之若鹜,这些邮品将邮票与贵金属、瓷器、刺绣等工艺结合并搭载邮票一同出售。不少消费者为获取其中的邮票而购买邮品;另一方面,邮品的二次出售还未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变现渠道以及升值预期都处于未卜状态。那么,随着集邮市场的发展,邮品能否走出鸡肋的尴尬境地?

集邮文化与美学

集邮文化是艺术,集邮可以增强我们的审美能力,可以培养我们美的情操,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美育观。要谈集邮文化与美学,我认为首先要从邮票说起,邮票不仅是邮资的凭证,而且也是宣传品、艺术品。因此,它要给人以美的享受、艺术的享受。邮票的功能,其中一条就是传播美。这就要求邮票既要有好的题材,又要有完美的艺术形式,没有这两者和谐的统一,是设计不出好的邮票来的。

风电——2017“国家名片”的新主旋

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先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三套邮票中出现了风电的设计元素,这在新中国邮票发行史上还是第一次,说明风电在绿色能源中地位越来越高,作为最洁净、污染最少的可再生能源,相信风电的身影还会在更多的“国家名片”邮票上展示。

集邮者和邮政工作人员相互之间的N大误会

普通集邮者手中预定的邮票不过几套,即便是借用全家身份证,一二十套就已经到头了。撕票的时候,提前进行折痕作业,按照折痕从裁纸刀小心翼翼地裁开,确保齿孔完整无损,还有带上白手套的,防止汗渍,这些集邮者看来再正常不过的,在邮政蜀黍看来是完全不现实的。

小额面值“普票荒”如何破解

连日来,很多邮友突然发现不少邮电所买不到小面额的普票,以0.1元和0.3普票为最,另外0.4元,0.6元,0.8元,1.0元,1.2元,2.0元等等各种面值的普票也不同程度缺少,很难在一个邮电所购买全。这其中尤以0.1元最甚,有邮友反映一连跑了多家邮电所都无法买到,报请计划邮电所的工作人员也是尽量婉拒,推脱邮友们到别的邮电所购买。

郭润康:我是如何爱上集邮的

我从1931年14岁时,开始与邮票结缘,可说“一见钟情”,一晃度过了86个年头。那年父亲介绍我到上海五洲大药房蚌埠分店习业,这是一家经营西药的企业,分店很多,业务往来频繁,并常常收到英、德、法、美、荷兰和日本等国药厂寄来的广告或样品,几乎天天有信。我看到上面贴的邮票,花花绿绿,煞是好看,爱美之心,油然而生。

2017年邮票之“变”

2017年前4个月已发行了8套邮票,欣赏之余,笔者发现,每套邮票从最初的邮票设计到最后的印制发行,都离不开一个“变”字,“变”的内容涉及邮票的图稿、名称、版式、防伪乃至设计思路等方方面面,而“变”的背后也透露出邮票发行部门的种种考量,这种现象颇值得解析一下。

小版张到了随便买的时代,邮市该何去何从?

曾几何时小版张是邮票中的贵族,除非有幸能预定,否则只能高价购买。前几年一个小版预定资格也被炒到1000多元,可见小版的魅力所在。众所周知,小版没有零售,全国各地邮局有套票小型张甚至小本票的零售,但就是没有卖小版的。2014年网厅开始卖不多的几款小版,邓小平、教师节和诸葛亮,由于是第一次面值卖小版,供不应求,基本上都是秒杀,供货量远小于套票。

邮票“天量”发行量对集邮市场的影响

日前,中国邮政公布了2016年3月至6月纪特邮票发行量。中国邮政可能是自我感觉良好,殊不知,市场早已经选择了用脚进行投票。去年,中国邮政集邮业务的表现,如同熊市,或者说中国邮政一手开启了即将开始的漫漫熊市。看一下今年从2017-1邮票到2017-8邮票,除过2017-1丁酉年未加入打折票之外,其余的不同程度加入了打折票的行列,打折的力度和强度,范围之广可以用“争先恐后”来形容。

集邮有利于青少年开展读书活动

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生前为集邮题了一首诗:“集邮岂只为闲遣,其意其趣良非浅。展册万象罗眼前,宛如卧游博物馆。”叶老这首诗,言简意赅地说出了集邮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活动,它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思想,陶冶人们美好的心灵,而且可以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开展读书活动。

中国的集邮路在何方?

我在台湾访问时,看了一本书,是著名钢琴演奏家郎朗写的《音乐可以改变世界》。我一口气读完,写得真是太好了。既然音乐可以改变世界,难道集邮不可以改变世界吗?这是我的看法,通过我在台湾各地参加当地邮协的集邮活动和参观当地的邮展,越来越使我认识到集邮完全可以改变世界。

情系集邮 情景交融 ——读王宏伟《记录集邮》札记

四月的厦门,阳光明媚,空气清新,叶子吐翠,花儿绽红。在世界读书日前夕,我阅读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士,《中国集邮报》主任记者,国家级邮展评审员王宏伟2006年创作的集邮图文作品汇集——《记录集邮》一书。

武国珍:邮票遗失谁之过

《国内邮件处理规则》第142条规定:发现邮件上有脱落邮票痕迹,应当在邮件封面上加盖“收到时邮票已脱落”戳记、日戳和经手人名章。如果有私揭邮票嫌疑的,应当向封发局缮发验单,邮件随验单副份发投递局。必要时可以索回原封皮,验送封发局,凭此追究。

纪特邮票的生命力为什么越来越短

中国邮政每年发行二十多套纪念、特种邮票,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新邮发行量和套数、枚数不断增大,新邮的使用寿命却越来越短,短到只有一天时间。每到新邮发行首日,各个城市集邮柜台都是人满为患,尤其是城市中心邮局,因为有纪念戳加盖,总是车水马龙,甚至有不少集邮者天不亮就开始排队,新闻媒体也是非常给力,对于新邮,尤其是生肖新邮、热门新邮的发行进行重点集中报道。

集邮也要“过五关”

人这一辈子,无论是品茗高谈阔论,还是煮酒论英雄;无论是楚河汉界的一决高低,还是一笔在手寄情丹青;无论是平仄之间的诗词歌赋,还是广游天下背包客、暴走族,总要或多或少的有点嗜好,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俗雅之间总有适合自己的。而我的嗜好是集邮,别人称它是王者之好,我说喜欢集邮也不容易,最少要过好“五个关口”。

呼唤邮政小邮箱重新进社区

今天,伴随着通信手段的不断日新月异,信函已经退居到次要地位。电话、短信、微信、QQ、视频,各种各样的通讯手段主导着人们的感情联络。这些高科技的通讯手段,对于传统的书信而言,影响非常重要,很多小区因此取消了报箱,不少新建小区根本就没有报箱这个装置。取消报箱对于很多集邮者而言,苦不堪言。

我的集邮“五味”

家人和朋友曾不止一次的问我,为什么在集邮这个业余爱好上坚持的时间最长?我也不止一次的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深思过,自己是怎样爱上集邮的?为啥在无数的个人爱好中对集邮情有独钟?长时间的思考和实践之后,我的答案是我喜欢集邮的五种味道,是它们让我有了方向,不断的前进。

论集邮业务发展的自我修养

邮票是邮政的灵魂标志,集邮更是中国邮政领先于各国邮政的邮文化金字品牌业务。中国集邮经过多年沉淀和累积,拥有了庞大的集邮爱好者群体资源,拥有了优质的邮票文化传媒基础,拥有了中国特有的二级实物交易市场及邮票电子盘交易市场等自然衍生平台,拥有了独一无二的邮票收藏投资生态圈。

关于集邮互寄的那些事

集邮有点年头了,实寄封也收集过一点,以前都是从网上买,看好了就下单,简便快捷。后来尝试着互寄,觉得可以节约成本,又能认识邮友,一举多得。真的进去,发现不全是那么回事。怎么说呢?一言难尽。互寄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当成玩儿,千万不要认真,更不能较真。

郭润康:我编“猴年马月闹丙申”邮集

“猴年马月”是一句成语,意为想办的事遥遥无期。但成语典故收入这一词语时,多未指明出处。在北方倒流行一句民间俗语——“何年吗月”真是遥遥无期。想来“猴年马月”是其演变而来的。猴年马月每十二年出现一次,可说往事越千年,但引起生肖集邮者的关注,却是从2015年起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