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邮票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英雄史诗凝于方寸——长征胜利纪念邮票选题与设计浅析

红军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也是一笔巨大的精神遗产。笔者对新中国已发行的三套纪念长征胜利邮票概况、设计特点与不足建议进行了初步探索。

黎泽重:未来邮市可能出现五种情况

现在邮友时常回忆起1996年的邮市,人气兴旺,非常热闹,但无法复制,不可重来。不过我认为今后的邮市只要创新,只要注意加强培育,政策及时调整,仍然会是兴旺的。今后的邮市会是怎样呢?我认为未来邮市,会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持久、广泛、深入地发展、不会昙花一现,因为现在经过前面几次高潮,人们逐渐成熟了、理智了,市场也会逐渐规范化,邮市管理者也清醒了。

关于订不订2017年新邮的讨论

前几日有网友声称不再预定2017年新邮​了,立刻在集邮界引起了很多讨论。实际上新邮弃订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记得上世纪90年代由于邮票连年打折,再加上1998年改革后必须提前预交预订款,很多集邮者于90年代末或21世纪初纷纷退出新邮预定,全国预定量由90年代初中期每年上千万,到了2005年前后预定量仅200万。

2017年邮票预定实行实名制的影响

今天听邮局的人说,2017年邮票预订​实行实名制,身份证和预定卡必须一致,而且取票必须有身份证,很多预定户可能会受到影响。将来预定折也不能像传家宝那样传下去了,一旦身份证和预定折对不上,对不起,这个名额立马作废。

郭润康:邮学

“邮学”乃“集邮学”的简称。实际应是“集邮学”之前称,因“邮学”一词出现早于“集邮学”,如1928年中华邮票会出版的会刊名就叫《邮学月刊》。孙君毅著的集邮名词词典,定名为《邮学词典》。吴凤岗先生生前曾有人向其询问:“邮学是否与邮驿之学混淆不清?”于是他用吴乃器之名为文“邮学与集邮学”,刊于1945年6月《万寿》邮刊第三期,这样“集邮学”一词乃与“邮学”并列了。

点评三个小版—长江、黄河、长城

2014-2016年中国邮政连续三年发行了长江、黄河和长城套票小版张。这三套票应该属于何种题材呢,表面上看应该算作风光题材,和之前发行的三山五岳颐和园西湖等应该是一样的,但由于特殊的版式和规格使这三套票赋予了与众不同的含义。

编年票系列邮票总结

系列邮票是我国邮票选题的重点题材,早在老纪特时代就出现了如民族歌舞、古代科学家、青铜器等众多系列邮票,很多系列还延续到了JT时代,甚至编年时代。而JT时代也诞生了如生肖、五岳、三国、水浒、敦煌壁画、古代文学家、现代科学家等系列邮票。

郭润康:“破版”三题

回顾一下历史,“破版”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属于印刷的版模出现破损,印成的邮票产生“破版”现象,多见之早期邮票上。现在印刷术比以往进步,在邮票上已消失了。第二种“破版”是人为的,不近情理的,违反商业道德的,希望早日匡正。第三种是为了抵制假票,方便想购买猴票的集邮者大开方便之门,受到欢迎,希望多多举办。

黎泽重:谈谈怎样抓好老年集邮

这几年来,全国集邮联重点抓好青少年集邮,今年夏天,又开展了“集邮周”活动,这些都很好,现在又重视老年人集邮,这是非常必要的。我提以下八点,仅供参考。

说说这几年大版邮票的规格

大版自从2014年开始变得越来越标准化,虽然标准化显得大版与小版更加好区分,但也使得欣赏性变差。所以希望将来大版是不是也能出一些花样,加个副票、过桥,或是边纸绘制一些图案等,使得大版能再次丰富多彩起来。

信销票:最美好的集邮时光在这里

记得第一次拿到集邮册,翻开不是成套的珍邮,却是一些在现在看来很不起眼的信销票,正是那些花花绿绿的纸片,萌生了我对集邮的兴趣,并且为之坚持了二十年。如今,自己在工作中依然会留意案头那些信封,遇到信销票,总是会多端详一会。无论是怎样的邮票,都不舍轻易一扔,因为在我内心深处中藏在那份最美好的集邮时光。

解读为何玄奘小型张四连张册子定价如此之高

这几天网厅忙的一定不亦乐乎,众多集邮者参与摇号转盘,其中有一个品种就是玄奘四连体小型张​,有的人转上了,却觉得价格太高,毕竟468元对于一本册子来说也不便宜,更何况还是摇号的,应该便宜点才对。

首届集邮周为什么不火?

中国首届集邮周8月5日开启,这次活动可以说是我国集邮界的一件大事,甚至说是最重大的一次。集邮周不火是因为没有抓住集邮群众真正需求的是什么。现在集邮周的活动安排缺少创意,难以扩大宣传,也难让业内集邮者产生兴趣。

集邮的意义及发展趋势

集邮看去平淡,而实际却奥妙无穷,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集邮活动有它自己的特点,它不受性别、年龄、国籍的限制,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集邮活动不仅在中国,在国外都是蓬蓬勃勃地发展,是其他文化艺术品的收藏所望尘莫及的。

集邮带给我生命的厚礼

2012年夏天,我考入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学校护士班,这所学校有着久远的历史,是原南汇第一所中等专业学校,市级文明单位,并获得了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称号。我就是在这里与集邮结下了深深的缘分。

黎泽重:赶快收藏20世纪的中国

世纪百年,匆匆而过。近几年来,20世纪的中国有许多东西已经升值,甚至狂飙飞涨,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不用多说,收藏20世纪的中国应该了解中国20世纪的一些大事,根据这些大事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可以硕果累累,成绩巨大。

谈谈集邮层次的提升

集邮是终身的嗜好!也是广大的嗜好。你集的愈久,愈觉得趣味无穷。这也正是集邮快乐迷人之处。邮集,就是集邮人的生命,集邮人完成心爱的邮集,即是使命,也是责任。否则,就有愧此生了。

“邮识”解读

集邮而缺乏邮识则举步维艰,那什么是邮识呢?这个问题颇值得探讨,就让我试着作一次解读吧!所谓“邮识”,即与“邮”有关的知识,“邮”在这里指“邮政”、“邮票”和“集邮”(简称“三邮”)。

崔晓铁:老年人集邮现状与尴尬

2016年《中国集邮报》第36期刊登了两份问卷调查表,看来全国集邮联或邮票发行部门已开始重视并充分关注老年人集邮群体的情况了,这是值得赞扬和支持的。但随着年龄的增加,社会的发展,也有不少的尴尬。

黎泽重:“文革”邮史杂忆

我国已故著名作家巴金生前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这一建议很好。十年浩劫,其损失难以估计,人们应从中吸取教训,永为殷鉴。“文革”对邮政的影响很大,这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其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在各国邮政史上都是罕见的。在狂热中人们竟失去了理智,多少邮册被抄走,多少珍贵的邮票被焚毁,多少集邮者遭到厄运呵!有关“文革”邮史,我认为有下面四个问题,可供大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