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邮票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对文献集邮热的冷思考

最近几年,文献集邮研究会等一批文献集邮组织相继成立,《集邮文献研究》、《文献集邮》、《集邮文献撷英》、《网络文献集邮》等杂志也应运而生,中国文献集邮空前热闹,2004年江苏无锡举办了首届全国民间集邮文献展览,2005年又有在江苏南通举办的全国文献集邮论坛和集邮文献调剂会,2006年在高邮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集邮文献及文献

闲话文献集邮爱好者

随着集邮事业的发展,集邮文献应运而生,于是便涌现出文献集邮爱好者。这支队伍遍布神州大地,究竟有多少人,众说纷纭:有道万余者,有云千余名,也有人说不过几百人而已。由于统计目的、依据、标准、内容各异,结论不一致在所难免。文献集邮是收集、研究与邮票、集邮、邮政史有关的文献资料的一个集邮类别。也就是系统地、有目的地对集邮文献进

一张见证侨汇运作的汇单

戊辰年(1928年)三月二十九日暹京陈黉(hong)利栈开出的汇票正票,编号列香字第421号。正上方有“陈黉利栈”的中英文椭圆形钢印;右边盖有“此票须认明嘉发庄遗失无可理对”字样的长方形戳记;左下角盖有“暹京黉利栈”的正方形戳及老板陈守明的毛笔签字;正票的下端盖有中英文的椭圆形“支讫”戳。票据的背面盖有“宏康庄”、“中

谈江西附加费

附加费是我国邮政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愿以自己收藏的部分实物为依据,对江西给据邮件(包裹)附加费进行力所能及的研究和探讨,供读者参考。一、附加费凭证印制各不相同从部分实物来看,只有一种是江西省局下发的“统一式样的附加费凭证”,此凭证为白纸黑字无底色竖两联式,印有红色流水编码号、上联带有“存根”字样贴于邮件上(图

邮政附加费邮集与研究的现状

中华历史文明全国集邮展览于2005年11月6日至8日在湖南省澧县举行。按照邮展组委会的意见,划归邮政历史类别参展的邮政附加费邮集有13部,划归一框类别参展的邮政附加费邮集有3部。一、参展的邮政附加费邮集占有一定比例参展总计150部邮集中反映邮政附加费内容的邮集共16部,占16.6%;总计556框展品中邮政附加费邮集有6

郑介初、“纽约倒”与哲夫

“纽约倒”是民国珍邮之一。在人民邮电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中华民国邮票目录1912-1949》一书第31页上,我们可以发现关于“纽约倒”的记载,1941年2月21日到4月21日发行的编号为“普24”的纽约版孙中山像邮票16枚一套,顺序邮号265-280,其中顺序票号为277面值2元的蓝黑色邮票标有“中心倒印”的错版票

话说民间邮刊的发展

走过风雨,民间邮刊一路风尘、一路邮香地踏歌而来,在集邮的天地间播下了无数邮识,书写了精彩的篇章,留下了闪光的足迹,挥一挥手,又走向未来。民间邮刊由来已久,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以其柔弱的肩膀义无反顾地、无怨无悔地分担了集邮文化事业弘扬、传播、发展的千斤重担,使集邮文化这束精神文明之花散发出更清香浓醇的幽幽芳香。我

文献集邮活动的内容

活动,是激发文献集邮勃勃生机的有效方法,形式可分为个体活动和集体活动。文献集邮的各个环节,都可以由会员独立操作,因而是个体活动;以小组形式或以大型集会形式的活动,称为集体活动。无论个体活动还是集体活动,都离不开集邮文献的收集、整理、学习、研究、创作、交流、展示、集会和与文献集邮管理有关的各种会议、宣传、出版及各种文献集

中国珍邮赏析之《蓝军邮》

中国珍邮有很多,但是单枚价格在五十万以上的却很少见,今天给我给大家介绍的这枚邮票就是单价在五十万元以上。相信有很多邮迷都知道这枚邮票,它就“蓝军邮”,说到这里就不能不说到这枚邮票的历史。蓝色“军人贴用”邮票俗称蓝军邮,邮票图案是八一军徽,因邮票底色是蓝色而得名。1953年,邮电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委通信兵部联合商定,由

投资邮票的辩证法

大家一定要记住,邮市同样存在风险,如何投资邮票,大有学问,投资邮票也应懂一点辩证法,本人归纳有以下几条:(一)收与放。邮票收藏到一定程度,就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保管不好就会发潮、发黄或折裂、脱胶。搞不好还可能被盗,防不胜防。从投资邮票来看,邮票不宜收藏过多,有进有出,收到一定程度就放,只要有30%-50%

生肖极限片的取舍

从2004年《甲申年》猴开始,中国大陆的生肖邮票已经开始了第三轮。与第二轮生肖邮票相比,第三轮生肖邮票一改以往采用实物为设计参照对象的习惯,邮票图案均系邮票设计者自己独立设计而成,并且倾注了设计者自己的个人思想和创造意图。这在《甲申年》猴年、《乙酉年》鸡年、《丙戌年》狗年、《丁亥年》猪年、《戊子年》鼠年到《己丑年》牛年

昆剧与杭州

被称为“幽谷之兰”的昆剧,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享有崇高的国际荣誉。它与浙江、杭州有着较深的淵源,昆剧(腔)创始于元代的江苏昆山,但它的发生起初受南戏的影响,南戏是南宋时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的杂剧(也称温州杂剧)。昆腔在明以后有了发展,影响逐渐扩大,因它的曲调细腻婉转,有“水磨腔”之称。清代中叶

2010年浙江题材新邮原地再考

近日翻阅《中国集邮报》,一篇曾因介绍“卧薪尝胆”原地在江苏省苏州市,而引起绍兴各界人士惊愕的《2010年新邮原地初探》引起了我的关注。因其文中所述的“富春山居图”和“兰亭序”原地再次纰漏。(见《中国集邮报》2009年11月20日第89期第4版,以下简称毕文)  作为一名浙江人,同时也是一位极限集邮爱好者,应对2010年

集邮还是好人多

我曾经是一家大型国有制造企业的邮协负责人,后因工作之故,加盟到了同一集团公司另一家大企业,这里没有集邮组织,我集邮之事可谓人生地不熟,就成了集邮单干户了,想集邮只有依靠社会的集邮资源了。 在集邮上,我有我的专题爱好和系列收藏,也有自己很小的邮友圈,相互办理首日封、原地封等。朋友给我办理或应我的需要制作些邮品,礼上往来,

网络集邮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现在上网已经成为我们大多数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爱好,因为网络既可以让你在游戏中去放松自己,也可以让你了解更多的新闻。当然,网络除了游戏与学习外还可以做许多的事情,比如网络集邮。网络集邮,其实简单点说就是让你能更快更准的掌握各种邮票方面的信息,以及能购买到你梦寐以求的邮品(但需要极为谨慎)。因为网络是虚拟的,而这又是集

两岸共拥“桂花”邮

中国人对桂花情有独钟,"人间植物月中根,碧树分敷散宝黛",好一位传统诗境的仙客;"凝是广寒宫里种,一秋三度送天香",又堪称华夏味觉天地里芬芳的极峰。桂花是神话,是月树,是吴刚捧出的佳酿。台湾的一部电视连续剧《八月桂花香》早已家喻户晓,但台湾一枚桂花邮票见识者就相对不多。它问世于1988年8月,是"十二时花"套票中娇美的

地瓜情

家里迎来了一位台湾客,是父母亲半个世纪前在厦门大学读书时的同学年愈古稀的老人们容光焕发地沉浸在龙山诵读汀江放到的旧忆里,客厅不时传出朗朗的笑声......客人留下一件小礼物,父母把它转送给我。这是一张8开的活页邮卡,卡上的玻璃纸横格中插着5套台湾的老邮票:有幽香的兰耗,有翩飞的大雁,有货轮沉浮于海天之间,也有台北故宫博

从会员特供邮品说起

2009年会员特供邮品已经敲定,为《中国2009世界集邮展览》小型张的双联张邮折,定价20元,按各地2009年度上缴会费的额度下发。这是又一枚小型张双联张,依旧包装成邮折下发,售价也依旧。由此笔者想到会员特供邮品的创新问题。会员特供邮品象征着会员的权力,也是激发会员自豪感增强凝聚力的重要举措。会员特供邮品体现了邮政部门

造邮记

收集赏玩邮票巳有近40个春秋了,一手摸过的邮票少说也有成千上万;近日我被迫"制造"了一枚邮票,且造得惟妙惟肖,却是人生中的第一遭……事情是这样的我撰写了一篇邮票研究文章,文中涉及了越南民主共和国的一枚50年代发行的旧邮票。某刊编辑部见稿后即刻发来采用通知,并恳切地请我提供此枚邮票的复印图样。邮海茫茫,临时要觅得此票无异

影印邮刊琐谈

集邮文献的收藏和研究是集邮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早期邮刊中,记录了许多邮坛掌故、集邮心得、研究成果,同时也刊登有邮商广告、售品目录、拍卖价格,这些都是集邮者当前研究中国集邮历史的重要资料。然而这些本来就印刷不多的早期邮刊,在经历了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特别是在经历了“破四旧”的文化大革命之后,留存到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