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邮票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为何老邮大套票成爆款,而新邮则成为鸡肋?

曾几何时,大套票是市场的焦点,无论是老纪特时代还是文革编号乃至JT时代,六枚以上大套票一直就是市场的宠儿。这期间出现了老纪特五珍、毛主席诗词、脸谱、桂林山水、金陵十二钗、四五计划、齐白石作品选等一系列设计优秀的大套票,枚数都在8枚以上,一时间大套票成为集邮者的心头好。

而现在的大套票却成为了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不管题材如何,设计如何,深度打折的罪魁祸首。之所以这样,还要从发行量说起。早期的邮票,尤其是1988年之前,整体发行量较少,而发行量多少是由面值决定的,非常用的高值票往往发行量较少。1978-1981年,60分,70分、80分等国际邮资面值普遍发行量为100万-150万,而常用面值8分则为500-2000万,可见差距是非常大的。而大套票往往含有一两枚高值票,这样就形成了筋票效应。大套票比其他邮票发行量少得多,再加上精美的设计,喜闻乐见的题材,价格自然上涨。

而目前大套票没有筋票,发行量并不少,甚至比某些小套票量还多。因为大套票往往都是一些热门题材,产品册较多,发行量会更多一些。实际上,2018年开始,6枚以上套票绝迹,最后一套是2017年的千里江山图,9枚,以套票小版的形式发行。直到今年的20枚的百年纪念,大套票已经消了三年。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套票小版和分版式大套票有本质的区别,套票小版可以归到小版的范畴中,相对来说更加容易炒作。而这几年发行的大套票绝大部分都是以套票小版形式发行的,只有2013年的桃花、古镇(一)和2015年的抗战是分版式大套票,但这三套深度打折。

当大套票发行量和其他套票相当的时候,其优势几乎没有,反而因为面值较高,变得更加难于驾驭。试想一下,1.2元面值炒到3-4元并不难,但将12元面值炒到20元,那可就太难了,动用的资金量太大,以现在如此疲软的市场,没人能有此魄力。大套票的未来在哪里?

大套票应该是也必须是中国邮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着辉煌的历史,不能为历史所遗忘。希望将来邮政能对大套票进行一些改革,让其能够重新成为香饽饽。首先,每年发行至少1套6枚以上(不含6枚)的大套票,题材热门,不要像前几年一样连续多年不发6枚以上套票。其次,将其中1-2枚设置成筋票,发行量按照最低刚需来确定,可降至500万以下。只满足预定户需求,而其他几枚可按照正常发行量。这样一来,大套票才能够重新焕发生机,从而再度辉煌。否则就只能被现实嫌弃,成为历史。今年的百年采用套票小版的形式发行,也是邮政充分对市场进行考察,采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减少发行量。试想一下,如果是12枚大版,仅大版预定户就要消耗120万套,而现在只需10万即可,产品册上的消耗更是会减少很多。但即使如此,面对如此高昂的面值,如果此票不彻底出圈,恐怕最终还是会沦为打折票。我们拭目以待。作者:邮海浮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