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邮票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用铅笔讲好中国故事——著名画家李晨的邮票作品

提起“李晨”这个名字,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多半是娱乐圈的“大黑牛”李晨;然而,在中国美术界也活跃着一位同名“大咖”,他就是鲁迅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李晨。

李晨1984年从鲁迅美术学院毕业后,一直致力于插图和连环画的创作,可谓成绩斐然,幅幅制作精美,表现出严谨的创作态度,高超的绘画水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近年来,李晨先后为中国邮政设计了2010-28T《中医药堂》、2011-3J《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三)》、2011-24J《辛亥革命一百周年》、2013-3J《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五十周年》、2015-20J《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套票)、2016-11J《中国现代科学家(七)》、2017-18J《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合作)和2018-13J《中国古代科学家及著作(一)》等多套邮票,深受集邮爱好者的好评。同时,李晨先后为沈从文的《边城》、《读者》杂志社和教育部编审的初中语文教科书绘制了插图,为广大文学爱好者和青年学子们所津津乐道。

笔者先后在福州、泉州两度与李晨老师面对面,邀请其为所藏邮品签名、手绘的同时,也了解更多邮票设计背后的故事。李晨老师曾向笔者透露,之所以参与到“国家名片”的设计,缘自身为著名邮票设计师的老同学热情的邀约,缘自邮票发行主管部门领导的高度信任。他坦言,画邮票既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方能静心创作;同时,还要有一个严谨的态度,对于一些细节需要认真的推敲和考证。

情景交融,传递中华文明

纵观李晨设计的邮票作品,以人物题材为主,涉及古代人物和近现代人物,均采用其所擅长的铅笔素描手法,用插画的形式在邮票有限的空间内,精准地塑造人物的特征、表现特定的场景。其中,《中医药堂》和《中国古代科学家及著作(一)》两套邮票,重在表现古代先人在中医、农技等领域的突出成就。

2010年发行的《中医药堂》邮票,是李晨涉猎邮票设计的“处女作”。回忆当时参与设计的情形,李晨介绍到,邮票设计印制部门邀请了5位设计师参与竞稿,而自己面对着繁多的中医资料时,也曾有找不到突破口的困扰。在苦苦的思索中,对素材进行删减与提炼,终于在困惑中似乎悟出邮票责任编辑的初衷,并以自己多年从事连环画和插图的惯性思维,逐渐在头脑中勾勒出中医药堂传统制药流程的一些代表性的场面。

为了设计好《中医药堂》这套邮票,李晨还请教老一辈画家王弘力老先生,老先生对药铺店面、幌子、工艺、广告等形式的记忆描述,令李晨对中医药文化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那些“老字号”药铺的生产场面在他脑海中变得更加鲜活和有立体感。最后,李晨分别手绘了药铺的制药场景和相关的制药用具,并通过电脑绘画的辅助手法将两者整合到同一个画面中。

画面元素越充分,画面叙事性就越强。元素之间的关联程度决定了叙事性的强弱,并且诸元素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叙事主题。为了实现画面的丰满与生动,李晨还特意找来模特逐一将人物各种姿态分多角度拍成照片,再选取最适宜的角度应用到构图中,实现情景交融。可见其良苦用心,也是作品能在众多竞稿者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中国古代科学家及著作(一)》纪念邮票

时隔八年之后,已经成功设计多套邮票的李晨再度应邀执笔设计《中国古代科学家及著作(一)》邮票,这套邮票涉及李时珍、宋应星两位古代科学家及其著作。古代人物题材的邮票经常会遇到一个难题,就是囿于客观历史条件下的限制,古代人物通常没有留下真实的形象,如何准确为古人造像成为设计好此类邮票最为关键的一环。

李晨在画《中国古代科学家及著作(一)》邮票时,为保证把握内容的准确,不仅阅读了大量的参考资料,还在服饰进行了大量考究。李晨特意请人定制几套符合人物生活年代的服饰,由模特穿着后,选取多个场景进行拍摄,对人物的五官、体形做了认真的推敲,并采用电脑的技术手段加入相关的器物,形成较为完整的场景后,方才动笔。

细细品读这套邮票可以见得,李晨通过自己擅长的铅笔素描绘画的手法表现了两位古代科学家及两部科学著作的形象,达到了再现历史场景的艺术效果。譬如,邮票第一图中李时珍身披斗笠,一手举药草,一手拿药锄,正在仔细端详手中的三七药草;第二图内容是摆放在书案上的《本草纲目》,一盏油灯、一只茶盏表现出李时珍潜心著书的辛劳,背景采用了“金陵本”《本草纲目》的序言部分和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药物:三七、朱砂根、千年艾、绿毛龟;第三图表现宋应星在花机旁与织工研究纺织工艺;第四图展示了《天工开物》明代初刻本中的两幅插图:双作用活塞式风箱和水碓,背景采用了明代初刻本《天工开物》的上卷首页图。整个设计人物表情、动作细腻逼真、栩栩如生。用李晨自己的话来说,自己是在用邮票表达对古代科学家的崇高敬意!

传承创新,讲好中国故事

李晨长期从事连环画、插画的创作,并以铅笔素描所见长。“用充满故事的手法来讲述,作为一个讲故事的画家,这是我的责任。”李晨在泉州如是说。

“有很东方的那种宁静和优美,但是跟我以前看过的中国花鸟画和山水画又有很大不同,他是用一种很抽象的手法表现现实主义风貌。他对画面节奏的掌控非常娴熟和巧妙。”2014年,当李晨在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举办画展时,圣彼得堡美协副主席、著名画家谢廖沙对李晨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到“个性特点非常鲜明,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画面形式感很强,这不仅需要画家有扎实的基本功,更要有卓越的才华才能做到。”

纵观李晨的邮票作品,近现代人物、事物题材的创作是其邮票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李晨一直画的是写实人物,但他却喜欢融入写意的手法,一支普普通通的铅笔,用小色块堆砌出塑痕一样的肌理,用自己设定的留白规定出光源不同位置,以疏朗的笔法呈现造型的严谨,力求在厚重之外赋予画面灵动的气质,营造出水墨画的效果,使传统的铅笔素描更为传神,有别于一般素描作品单纯采用线条的勾勒,更像一幅幅灵动的中国画,也形如一个个生动的中国故事,浓缩在国家名片的方寸天地里,随着邮政的绿翼走向世界。

近年来,李晨多次承担重大题材的邮票设计,其中就有《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等邮票。李晨表示,自己对重大历史题材很感兴趣,觉得自己有这个历史责任让历史事件真是得反映在邮票上。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邮票

总所周知,重大题材的邮票,尊重历史是摆在艺术创作的首位。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以下简称“抗战胜利”邮票)为例,这是李晨迄今设计的单套邮票中,枚数最多的一套,套票达十三枚之多。邮票选取了全国范围内十三处重要的抗战纪念地,采用纪念馆与抗战情景的结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李晨谈起“抗战胜利”邮票的设计,用“一天一个战役”来形容。这套邮票涉及的场景就有13个之多,人物形象则达一百余个,必须保证画面中的人物、道具、场景、主题和内容经得起专家的推敲,经得起集邮者放大镜下的揣摩。

“抗战胜利”邮票原计划为一套8枚,后期临时增加到13枚。李晨虽然在这套邮票的设计中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等诸多困难,然而他并没有因此忽略了细节的考究。从一把军刀,一个子弹袋到一架飞机,李晨都以考古学家的姿态,寻根问源,以史实为支撑,前前后后历经八个月的创作,才得以完成全部图稿的绘制工作。

“我的笔描绘得越清晰、越真实、越具现场感,中华儿女的反抗与不屈、浴血奋战的艰难历程就会表现得更加充分、更加具有穿透力、更加具有感染力。”

尽管图稿在审查过程中经历多次修改,但仍被军事学家和历史学家所称道。在创造技法上,既有看见李晨擅长的铅笔素描风,还结合光影变化凸显出的中华儿女反抗不屈、誓死报国的气场和形貌,达到西方古典绘画写实和中国古典绘画写意相结合的完美统一,这套邮票被评为2015年度的“最佳邮票”。

讲好中国故事亦当与时俱进,寻求创新和突破是高水平画家应当具备的能力。譬如在《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五十周年》邮票的设计过程中,在方寸之间怎样重新诠释一个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精神塑造的人物形象,并在固有的形象概念之中赋予一些时代内涵的元素,成为李晨寻求的突破点。

或许集邮者会认为邮票表现的“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钻研”“爱岗敬业”和“助人为乐”都是有现成图像资料可以借鉴,只需重新描摹即可。事实的创作则不然,李晨认为这套邮票不能“老调重弹”,应当把雷锋画得更阳光、更可爱,让雷锋的形象和当下年轻人的时尚审美变化契合起来。

李晨在“雷锋”邮票的设计过程中,吃透了“雷锋精神”的精髓是前提,并且还要在经典的画面中寻求一定的创新空间,从而实现对历史的尊重,也暗合了当下人们的视觉审美习惯。在三个月的创作时间中,李晨共创作了7幅不同形态的雷锋形象,并在十多个竞选图稿中胜出,选定了4幅图稿作为邮票图案。细心的邮友或许可以在“助人为乐”这枚邮票中感受到,孩子的脸庞泛着一丝的小清新,充满着当下少年儿童的天真与可爱,细微之处则实现了李晨所希望达到的绘画语言现代化的艺术追求。

经历的过程最珍贵。自2010年起,李晨除了成功设计8套邮票,还参加了JP210《罗兰·希尔与黑便士邮票》、JP227《2017集邮周》等纪念邮资明信片的创作,并设计了PP288《抚顺雷锋群雕》普资片邮资图。相关邮票未用图稿,被中国集邮总公司发行的首日封、邮册等邮品所选用。

铅笔的笔尖与画纸接触发出的沙沙声,不仅留下黑与白碰撞出的灰调华丽,还有线条和色块之间美妙的排列组合,更有说不尽的今昔往事,这一切都集合在小小的方寸天地中,成为历史独特的见证。(文/图:倪俊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