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邮票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分析现在的邮票发行量是如何确定的?

以前的邮票发行量是根据面值在实际邮寄中的使用量而确定,平信邮资发行量比较多,而国际邮资则较少,而如今的纪特邮票很少被使用,寄信消耗量已经不再考虑了。有人说邮票发行量是根据产品册预售量确定,今天(4.20)网厅上新日,5-6月的部分产品册上架,大版册几乎都是秒杀,主要有三个品种,共青团、洞庭湖、东南大学,今天上午邮总公布了5月份邮票的发行量。那么这个发行量和早上的上新日邮品销售量有关系吗?应该是没关系的,毕竟今天上午9:00才开始销售,而中午就公布了发行量,恐怕有些订单都没付款呢,订单的付款时间是4个小时,而且肯定有弃单的。所以说产品册的销量决定发行量明显不准确,数据都没统计出来,怎么能马上确定呢?产品册通常根据题材和预测的市场需求量供应,目前来看大版折等低价册采取饥饿营销的策略,而高价册需求量少,反而供应充足。肯定是先有发行量,再有产品册的发行数量。如果按照市场需求,只要是升值的邮品需求量都不会小,短腿岂不是应该敞开卖,直接人手一册?如果不是饥饿营销,这些短腿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短腿也变成了长腿。

现今纪特邮票发行量如何确定呢?首先,满足预订户的预定量,这一部分是刚需,需要最先考虑。2020-2022年预定量相差不大,套票预定量大约400万(含年册和月取),大版册大约8万,小版80万左右。这是基础的需求量。其次还有一些刚需,首日封是必须的,8万;零售量15万,热门题材会更多一些,这里包括了网厅的零售量;库存20万;年底的非预定年册50万等,这些大约需要93万。也就是说对于几乎没有什么产品册的套票,最低需求量为493万,这里没有计算大版。

大版册的消耗量是按照版式来定的,这就得考虑发行量的第二个决定因素--版式,现在版式是影响发行量最重要的因素,已经超过了题材。往往大版所含套数越少,发行量就可以做到更少,而如果大版套数多,即使是冷门题材也很难减下去。最小的大版是套票版票,一版仅含一套票,如去年的动物三,这样的套票最低发行量可以到500万左右,这是目前套票最低发行量,但实际上没有这么少的套票,因为还有产品册需要一些量,库存量也会根据品种不同而有变化。但如果是16枚大版,如红楼梦,那么最低发行量就会涨到620万左右,但类似于红楼梦这样的题材产品册众多,系列邮票库存也会多一些,实际发行量就变成了860万。更常见的12枚大版最低量可以做到590万,但实际上的发行量一般都在650万以上。

第三个决定因素是题材,特别重大题材如抗击疫情、建党百年、建国70周年、冬奥会开幕式等,社会需求量比较大,容易出圈,为了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满足社会的需求量,发行量会比普通的热门题材更多,这几年这样的题材发行量都在1100-1500万,其实和2015-2017的冷门题材发行量差不多,但比其他的套票则多了一倍。而其他的所谓冷门热门通常是根据产品册的多少来确定的,系列邮票往往产品册多一些,发行量也会更多一些。但2020年以来对于产品册的开发邮政严格管理,品种和发行数量都有大幅度下降,即使产品册多的邮票,也不像几年前用量那么多了。所以对于其他非重大题材,发行量更多的是由版式决定,题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

小型张发行量能做到比套票少,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小型张独立存在,没有大版的拖累,和套票小版一样,大版册只用一枚即可,产品册中也仅含一枚,没有大版和四方连那么浪费发行量,所以目前能做到600万以下。现在最低的发行量590万,其实还有下降空间,降至550万没有问题,而且小型张不管是什么题材,零售量都很少,全国仅6万左右。

2020年以来邮票的发行量水分越来越少,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减量,每年都在压缩,现在的减量空间已经不大,除非预定量减少,但这几年年册能保住面值,甚至有些年份还有小幅升值,弃订量越来越少,很多新预订户订不上邮票的现象比比皆是。而且从邮政本身的利益出发,也愿意发行量更大一些,所以2023年发行量触底反弹是非常有可能的。一旦今后发行量上涨,2020-2022年的邮票价值就会凸显。作者:邮海浮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