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35年12月31日,随着最后一套关门票印刷完毕,这就意味着曾经叱咤风云百年的邮票,在中国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如当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粮票、火柴票、肥皂票、油票等等,邮票作为计划经济最后的“票证”,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兴通讯工具的零障碍覆盖的巨大冲击下最终完成了历史使命,走向了终点。曾经风光无限几十年的《中国集邮报》等集邮报刊杂志纷纷在这一天全部宣布停刊。
2035年的冬天很冷,以往的邮政贺卡、挂号信、包裹等等邮政业务因为邮政部门自身早就不在使用邮票作为缴付凭证,大量推广使用电子标签,令集邮者再三痛心疾首的场景终于出现了。
经过上百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案,为了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节约能源,国家邮政总局决定自2036年1月1日起在全国停止发行现实社会中早已无人问津、无人使用的邮票,改用电子标签代替邮资凭证。
几十年前,大量集邮界的有识之士纷纷在集邮报刊上撰文,痛斥集邮活动中集邮者买不到新邮,新邮大量进入集邮市场炒作,最终打折贱卖,庞大的发行量却是无人使用的怪胎,邮政部门不得不年底集中销毁多余库存的不正常现象,并且一针见血的指出,倘若任其发展下去最终会毁掉中国集邮事业。然而,天量的发行量等于存世量的现状,真正需要信销的集邮者在邮政部门营业场所买不到新邮的现实,一窝蜂的疯狂“炒新”,终于给中国集邮活动带来了毁灭性的恶果。
大量中老年中坚集邮爱好者纷纷离开,青少年集邮爱好者无人问津,邮市一蹶不振,大量邮票以跳楼价、自杀价直线跳水;智能手机可见视频即时通话、上网本可视通话、私人飞机等新兴通话、通讯、交通工具纷纷问世,传统的邮政平信、挂号信、包裹、EMS等业务完全萎缩终结。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停止发行邮票。于是,国家邮政总局每年印刷发行的邮票除了极少部分被骨灰级集邮爱好者收藏以外,占据发行量99%的库存都被年底集中销毁。
终于,不堪重负的国家邮政总局在人大代表提案后,决定自2036年1月1日起停止发行邮票,在中国历史上辉煌了100多年的邮票,终于寿终正寝,完成了历史使命。
2036年1月1日《中国票证收藏报》(原集邮报刊全部停刊)创刊。这一天,邮票在中国消失了。但是,集邮收藏活动不会消失,集邮者的执着和爱好不会消失,伴随着历史的尘埃,继续前行。来源:老哥阅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