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邮票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集邮英语妙不可言

当今,我国精通英语的人铺天盖地,内中熟悉“中译英”的人也不在少数,可是在这个庞大的群体里能胜任集邮翻译的行家可就凤毛麟角了。我们说,集邮术语是非常专业的,有许多是长期以来集邮人的习惯用语,也有不少是约定俗成的行话,若不深入这个领域,哪怕你是外语专家或是大学英语教授也无济于事,我保证你译不出精准的集邮专门名词。难怪国内的一些邮品拍卖目录上用的邮品英文描述词句往往相当离谱,或是用词不当,或是偏离要领,甚至不知所云,有时候连“洋泾浜英语”的水准都达不到。依我看,国内拍品目录上用英文解说其实是多此一举,如果英文描述真的如此不过关的话,还不如省却英文,倒反而不会“误人子弟”。其实,对中国拍卖目录上刊登的拍品有兴趣的外国人,坦率讲都是“中国邮票通”,只要看到票图就一目了然,此时的英语说明实乃摆设也。反过来,假如一定要在拍卖目录上使用英文的也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只要去配备一本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英汉· 汉英集邮词典》,或国外出版的专门集邮用语词典(Philatelic Terms)做特殊用语的参考,一般均能应付得过。如果有条件的,可参考英美等国的邮品拍卖目录,了解一下他们是如何对邮品做描述的,然后再依样画葫芦,只要变动一下名称、版别、邮戳、价格等不就事半功倍了吗!

应该承认,有些集邮专门术语对不熟悉此行的人来说确实是够呛的,甚至有些词(组)的用法连想都想象不出,比如“对倒”这个名词用的是法文tete-beche,熟悉外语的集邮者都知道,除此而外谁还会想得到呢!难怪有人以为“对倒”就是“颠倒”,把它译成upside down,令人啼笑皆非。还有“中缝漏齿”这个变体票用语,英文用imperforation between,但我在一本新出版的《邮票图鉴》上看到的相关译文却是mid-perforation dropped(中间齿孔遗漏了),虽然意思也差不多,但毕竟不符合使用习惯。类似的专门集邮用语还有很多,如:“过桥”(双连)用gutter(pair);“棋盘齿” 用harrow perforation ;“(票背)无贴票胶水纸”用unhinged;“异票相连”用 se-tenant,等等,这些用词是国际集邮界公认的,谁都不能改变的,有些用词如果照中文直译是肯定行不通的。因此,不谙此道者欲翻译得到位绝非易事。

由拍卖目录上的“中译英”想到集邮展品里说明文字的翻译,这件事对我国集邮者来说也是一大困惑。据参加国际邮展评审工作的朋友跟我说,他们常遇到一些外国国际评审员抱怨我国展品说明中的各种不恰当的英文用法,有时甚至由于词不达意而遭到扣分。我国部分参展者在文字翻译上出的“洋相”也常常让国内的国际评审员感到汗颜,但又不便多作解释,只能“吃闷棍”。因此,有些参展者为了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常会聘请外国的懂行者来“操刀”,以用标准英语来如实反映展品作者的意图,并尽量减少可能发生的偏差。不过,据我所知,要找这样的洋专家还很不容易呢!而且“劳务费”价格不菲。因此,在当前我国集邮家频频参加国际和世界邮展的情况下,培养出若干既有良好英语基础又懂集邮的“双重行家”是当务之急且刻不容缓。与此同时,我国现有的集邮展品的翻译者也应该加强责任感,参考好各种必要的国外相关资料,学习国际高奖展品说明文字的用词。如果我们的展品说明在国际邮坛上出纰漏的话,翻译者将不得辞其咎。

集邮展品中的说明文字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集邮用语,另一类是专题(文化科学知识)用语,两者有很大差别。前者从“中译英”的角度来说比较单一,有一定的模式可供参考,掌握起来还比较方便;后者情况异常复杂,牵涉的各类专业知识十分广阔,欲全面掌握很不容易,翻译者常要配备多种专门领域里的词典,甚至去请教有关行家,否则定会陷入被动。因此,翻译一部专题集邮展品是最困难的,译者不仅知识面要广,而且还要熟悉许多英语构词,用以灵活选择各类句型,达到在展品中出现的文字既短小精干又能恰如其分地反映原意,这是一项大学问,只有英语功底深邃的人才能胜任。

我若干年前搞过两部集邮展品说明文字的翻译,一部是我自己的传统类展品,另一部是荣正光的邮政历史类展品,故而对此有点体会(我不敢翻译专题类展品,因知识面不广所以敬而远之)。在此,我谈点体会:我觉得描述邮票本身的各种情况并不困难,诸如版别、齿孔、版式等通常都是千篇一律的,在他人展品中可供借鉴的地方很多。就拿各种变体票、组外品、样票等的英文用词来说也不难,一般可有统一模式可供参考。比较难一点的是对千变万化的实寄封的描述,有时会遇到用词难以下手的地方,甚至一下子不能决定该用什么词组。在此举个例子,一个实寄封必定涉及封上贴的票和票上盖的戳,就是这么简单的两个概念在英文里可供选择的词汇就有许多,用得恰当肯定能表述清楚,用得不恰当就往往词不达意,还可能导致概念走向反面。比如拿在贴片上贴票的“贴”字来说,英语就有几种用法,最基本的是bearing 和frank with两种几乎含有相同意思的用词,一般不需要作严格的区分,习惯用哪个词均可。但我觉得,如果封上贴的票较少或贴几枚同样票的,可用前者;若贴票较多且含不同种类票的,则用后者似更合适。不过,这类用词千万不可“独创”和想当然,拿上面所说的那个“贴”字来说,令人捧腹的是我曾见到居然有译者按字面来翻译,把它译为stuck with(粘着),意思上虽然不是很错,但懂的人一看就知道作者是个门外汉,只能摇摇头表示遗憾了。再说盖戳的“盖”字的用法就更有点讲究了,通常我们用cancelled by(销盖) 或cancelled with(销有)来表示,但这些词比较笼统,只强调了销戳,而没有把最基本的盖销要点显示出来,也就是说译得还不够到位。当前,表示在实寄封上邮票销戳的英文多数用 tied by或 tied with,那就含义更清楚了,因为这个词组不仅表示盖销,还包含着“连接”的意思,也就表示戳的一部分盖在票上,另一部分盖在封上,是“骑缝”盖销,这样就把在封上销票的状态描述得十分明白,是戳记把票和封连接在一起的,非常形象。当然,如此这般来理解,也许是我想多了,但这确实是一个再恰当不过的词组了。当然,如果仅是描述一枚旧票的话,那么票上盖戳的“盖”字就只能用前面提到的几个译文了。

集邮英语丰富多变,专门用语不可含糊,翻译者当慎重选用。作者:唐无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