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邮票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从中华全国集邮联小型张看我国古代灿烂的邮驿文化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和灿烂的文化。

中国的邮驿源远流长,可以说,从有人类那天起,就出现了各种形式的通信活动。原始社会出现了以物示意的通信,奴隶社会发展为是早期的声光通信和邮传,到封建社会时,中国的邮驿在世界历史上已居前列。

公元前1066年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从西周始,就有了以烽火为主的早期通信活动。1994年11月7日发行的1994-19《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笫四次代表大会(小型张)》主图就是新疆库车县克孜尔朵哈汉代烽燧,即烽火台。邮票边纸上的汉字为《塞上烽火品约》木简上部分内容,再现距今2千余年前我国西北边陲的“谨候望,同烽火” 的历史遗迹。

春秋战国时期,烽火演变为绵延不断地长城,是早期声光通信的飞跃。周朝时已从步传发展到了车传,各国间又组织了各国的通信网,各国的边境有专门传送公文的机构,一般称为邮传,以步行和传车为主。春秋末还出现了单骑的快马。一般的国内公文通常交邮寄递,视文书的缓急程度分别使用不同的运输工具,最紧急时“车舍人不休” 传,即赶车人快马加鞭,到了中途的休息站不休息不停留飞驰而过。

战国七雄割据,战事不断,要求有完善的通信工作。兵符是战国时调兵遣将,调换统帅的信物,铜制、虎形,自中间刻成两半,左半部分交给领军的将领,右半部分由军王掌管。如需向前方传达命令、调换统帅、变更原定步署,必须由通信使者持有右半部虎符前与中营中的另一半合符,命令才能生效。历史上有名的“窃符救赵”,信陵君就是用军事通信这一特点巧夺军权,解救赵国都城邯郸之围。

1986年中华全国集邮联“二大” 发行的J.135小型张,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战国时期的邮驿凭证虎节。虎节为青铜制卧虎形,上刻“王命命传赁”五字,意即传过国君命令画面衬底,以战国传舍的封泥印为装饰,上下各8枚,构成古朴的花边,在年代分格调上都与主图相呼应。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通信方式有了巨大变革,改过去的专使通信为接力通信。这种通信大致有两种形式:一是“以次行” ,即沿交通线的远近依次传阅,如通告、檄文等文书;二是“以邮行” ,即把文书交邮发往指定地点,沿途只负责照发照转,接力传递,不得私自拆阅。秦还制定了我国第一部有送通信的法令──行书律。

由于官文书靠接力传递,沿途需设邮亭和传舍,以替换车马、人员食宿歇息。到了汉代,改“邮”为“置”。 “置” ,承担车马运送,邮亭仅作为步传为主的机构而存在了。东汉后,因战火纷飞,车马所剩无几,废传车,改以快马,“置”改驿成了“置驿”了。通常是传送紧急重要文书,如军情、灾情通报等。驿使头戴红头巾,臂穿红色套袖,身背赤白囊,在宽阔的驿路上奔驰,十分醒目,所以有人称这种边关送来的文书叫做“奔命书” 。

1982年中华全国集邮联“一大” 发行的J.135小型张J.85小型张的《驿使图》,主图选用甘肃嘉峪关市的魏晋时期墓室壁画,图中驿使头戴冠,身着古襟宽袖上衣,足登长筒靴,骑一匹红鬃烈马,一手持缰,一手高举木牍文书,飞奔传递的情景。这幅距今已1600多年的《驿使图》是我国已发现最早古代邮驿的形象资料,彰显了中华民族灿烂的邮驿文化。

公元581~907年,中国进入繁盛的隋唐时期。这一阶段邮驿组织之完善、发展之迅速,都是前无古人的。“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早明发咸阳,暮集陇山头” 。这是唐诗人岑参的著名诗句,也是盛极一时的隋唐邮驿的生动写照。

隋唐的邮驿是空前的。不仅有通达各州的邮路,还有内江、运河的水路,如隋代开凿的大运河就便利了南北通信往来。四川、江南的水路尤为发达。此外还出现了海上邮路,仅登、荣、赢州的海运水平就达3400人之多,不仅联系各州,而且使臣可达海外。

1990年中华全国集邮联“三大” 发行的J.174小型张,主图是苏州古代驿站旧址、规模宏大的横塘姑苏驿馆,可为过往官员、使臣提供食宿及交通工具。

北宋王朝建立,对邮驿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一套较为健全的递铺通信制度,特别是急递制度以及兵卒为主体的专业通信组织,对以后各朝代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邮驿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宋代递铺有三种:步递、马递、急脚递。一般每隔十里一铺。

宋“计程责限” 、“依线传送” 是递送组织的基本原则之一。程是路程,线是时限,意指按路程远近确定时限,依照时限要求传送官方文书。程限具有法律效用,延误者,依法制裁。

北宋递铺基本程限有4种:200、300、400及500里。普通公文交由步递传送,日行(昼夜200)里。急脚递日行400里。马递有2种,军机文书及赦免罪犯的文书日行500里。

元代通信制度基本上沿袭唐宋,称邮驿为驿站。元代在文书传递创造了“长引隔眼” 的通信制度。“长引”是长途的凭证,“隔眼” 即格眼、表格。

延佑五年(1318年)十一月规定,凡入递公文,从始发衙门起,按路程远近,粘贴“长引隔眼”,注明件数及始发时间,沿途传送时,每经一个递铺,都要注明时刻,由铺兵画押签字。“长引隔眼”由主管邮驿部门统一印制,发给递铺使用。“长引隔眼”的应用,把铺兵的责任与全程全网的通信特点结合起来,便于检查考核。“中间稽违,举目便见”。这是我国通信制度的一大变革,现代邮政通信使用的排单,就是从古老的“长引隔眼”脱胎而来。

清初,因袭明制设驿丞管理驿站,弊端甚多,不利管理。顺治初,陆续实行“裁驿丞,归州县”,由单一管理体制,改为“兼管、专管、代管”三种形式,经多次裁减、至光绪年间,全国仅有十个省保留专职驿丞65人。

清代邮驿形成了复杂多元化的组织形式。清代邮驿的设置较前朝更为普遍,由近2千个驿站,7万多名驿夫和14000多个递铺,4万多名铺兵组成的清代规模庞大的邮驿网络,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以前任何朝代。清代常设的邮驿组织有驿、站、塘、台、所、铺六种基本形式。其中“驿”(马、水驿)主要设在各省内地和盛京等地。“站”多为传送军事文报而设。“塘”甘肃安西州、新疆哈密厅、镇西厅曾设军塘,以疏通该地区往来文报。“台”,主要设在西北地区,负责接递公文。“所” 旧设递运所运送官物,后裁并驿。“铺” 是步递通信组织。以上6种形式互相连接,相辅相成,形成清代官方两大通信系统。一是以“驿”为主体的驿递通信系统,二是以“铺” 为主体的步递通信系统,而站、台、塘、所则是适应边疆地区特点,沟通边疆地区通信联系的特殊形式。

2000年中华全国集邮联“五大” 发行的小型张《排单》真实记录了清光绪十年浙江布政司使用的排单原貌。

自古以来,驿站是传递公文机构。民间通信比较困难,多为便人捎带,官绅可雇专人送信。进入明代中叶,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对通信的要求更加迫切,因而产生了一些原始的民营信局、。到了清末,民信局已成为邮驿并行的民间通信机构,其势力足以同当时新产生的邮政相抗衡。

民信局就其传递范围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传递国内信件和汇兑为主的信局,亦称民信局:二是以传递身居海外华侨与其家属通信及汇兑为主的信局,又称侨批局或批局。“批” 是福建方言,即“信” 。其机构主要分布在侨乡和海外各国。1934年有300多处侨批局,2300多处分局,规模甚大。

2007年中华全国集邮联“六大” 发行的小型张2007-20M《敕燃马牌》。

历史上的西夏王朝通信发达,“敕燃马牌”是西夏王朝传达紧急军令时的信牌,也是官府传递文书、传达命令时使者身份的证明。“敕燃马牌”现藏于国家博物馆,为铜制,圆形,直径15厘米,由上下两块套合组成,其中一块刻有西夏文字“敕燃马牌”,意为“敕令驿马昼夜急驰”。当时,一块存在朝廷,一块存在都城驿站,合符后由使者持此牌传递书信。

2013年中华全国集邮联“六大” 发行的小型张《“迁陵以邮行洞庭” 秦简“酉阳丞印”封泥》邮票以秦代封泥和里耶秦简为主要设计元素,以古驿道为背景,把秦代邮驿史的重要元素汇集一起,反映出古代邮驿传递在华夏的古老历史。小型张秦简上的文字为:“迁陵以邮行洞庭”,是里耶秦简镇馆之宝,是世界上最早的邮差记录。在湘西出土的秦简中,一枚上书“迁陵以邮行洞庭”的秦简被考古专家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信实物,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这枚写有“迁陵以邮行洞庭”7个占隶文字的秦简,相当于现在所使用的邮签;这枚简上的“酉阳丞印”就是当时人们在发送信函时用胶泥盖在封口上的—个印记,相当于今天使用的密封条。这是当时官方传递信函所必须的一个程序,能够保证邮件安全送。

小型张的边纸图案是河北井陉秦皇古驿道,就在井陉县上安镇白王庄的东天门。这条古驿道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历代都有修缮,曾是古代燕赵通向秦晋的交通要隘,控制冀晋两省的咽喉所在。秦始皇一统后,在全国范围内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驿道,井陉古驿道就是当时的主干线上非常的重要一段,建于清嘉庆16年(公元1811年)的古驿铺。据专家介绍,古驿道上显示当年车水马龙的车辙最深处达20多厘米,用石筑砌的古驿铺是我国邮驿史上的活化石。成为了中国古代驿传建筑中的典型。

秦皇古道边还保留着立或卧、残缺不全的石马、石兽以及明清两代文官武将的石像。当您绕过一个山口的时候,会看到一道雄关,这就是驿道的东天门,门匾上还题有“西通秦晋”这四个蓝底金字。东天门是一座扼守古驿道的关城,铺就的青石板表面十分光滑。秦皇古驿道旁有一座中国现存最早的古驿站:“立鄙守路”——三间石砌小屋,正中门楣上凹嵌长方石刻有“立鄙守路”四字,门前盘龙石雕作桥护栏,桥两侧是长方形饮马池。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往返此处的车轮在石板路上留下一道道的深痕,而守望在此的这座千年古驿站遗迹,更是我国邮驿历史的证明。这里有苍松翠柏、深堂老屋、驿楼钟鼓、院内碑刻,还有许多传说,它们一直伴随着这个老旧的驿站。驿道每隔20米左右就会有一道高凸而起的石槛,这一道道的石槛是供重车上坡时停歇和沿坡停歇等,由此可以看出当年的车辆通过这段路段时会是多么的艰难,多么的危险。

秦皇古驿道距石家庄30公里,井陉县城东5公里,缠绕在山岭沟谷中,蜿蜒崎岖,石板铺就,周边绿树成荫,幽雅寂静。这条驿道全长约100公里。之所以称为秦皇古驿道,是因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这条道辟为驰道,也就是现今所谓的“国道”,是当时燕赵之地通向秦晋之地的交通要隘。

由于这是交通要隘,这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的伐赵之战,汉韩信以少胜多的背水之战,唐郭子仪李光弼歼灭史思明平定安史之乱之战,清将刘光才抵抗八国联军的庚子之战等均发生在这里。

看这古驿道上两行又深又长的车辙痕迹,有多少车轮从这里碾轧才形成这个样子,怎不令人感慨万分。两轨距约三尺余,车轮直径八寸长,深於十寸。这古老的车辆,清晰的车辙,已经将人们带回了当年此地车水马龙的盛景……。望着石路,用手触摸这冰冷的车辙,不由追忆始皇当年扫平天下诸国时,秦军百万人马出征的景象,耳边不时回响起战车、马蹄、战靴辗踏路面发出的隆隆声响。看着这崎岖不平的驿道山路,可以想象当时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呀

这是百多十年的历史。可见明清时这条国道的繁忙。

这秦皇古驿道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算起,比著名的罗马古道要早100多年。根据史料,这古驿道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比罗马古道要早1300年。

悠悠岁月,漫漫春秋。在这古驿道旁,现代化的上安电厂烟雾飘逸,石太公路、石太铁路横穿而过,新修的滑雪场等旅游设施不断完善。这被冷落多时的古驿道被人们重新认识,加以保护,成为人们追思历史凭吊先人游玩赏景的一个重要场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