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多个集邮微信群里都能看到一则《青少年“一片集邮”展品微投票》的帖子,主旨是通过微信投票的形式开展青少年一片邮集的评选。其实,在“微时代”这类的活动本无可厚非,但却被一些家长过分看重和拉票行为搞杂了味道。
显然,类似的青少年集邮微投票,家长往往比孩子来得看重和兴奋,称之为“幕后推手”并不为过。为什么家长会如此热衷为孩子拉票,真的是在培养孩子的集邮兴趣吗?我看非也,更多的是成年人的虚荣心裹挟了孩子的童心。
先谈谈自己对此类青少年集邮活动的看法。开展多样的集邮实践活动,确实有利于青少年对集邮的认识。我在学生时代亦参加过此类比赛,当时在邮友的帮助下,动手做贴片的经历,仍记忆犹新。然而,现在此类活动,多少是学生自己动手做的,首先就应该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答案是肯定的,多数是学生家长代为炮制的,有的甚至为了获奖不惜请“高人”指点,远远背离了活动的初衷。
再者,比赛的形式值得商榷。很多此类比赛都是以送交作品的形式参展,这就为“造假”提供了充足条件。其实,一些学科竞赛为了保证较高的真实性,都是采用现场比赛的形式,如现场作文、现场书法等等,这样才能真正考验参赛者的水平,也能最大程度杜绝了家长的过多插手。青少年的集邮贴片比赛同样适合现场制作,主办方提供空白的贴片,邮品、工具可以学生自备,文字手写即可等,即便这样的贴片或许没有计算机打印的工整、漂亮,但起码是学生亲自动手做的,总比家长代办来得强。
最后,说一说评比。家长首先要摆正心态,这类的比赛只不过是一项文化活动,即便得了全国、全省第一,能保送清华北大吗?既然如此,家长朋友又何苦为了替孩子争个名次而搞得心力憔悴,说白了就是因为了大人的面子问题嘛。青少年集邮比赛的评比应当更纯粹,不能为了捧大人而昧着给学生奖项。对于引入时下流行的群众参与方式并非不可,但是不能过分地以此为评判标准。比如,这次开展的微信投票,坦率地说投票排名第一的贴片水平果真就很高吗?再者,如果单纯为了拉票排第一,还不如花钱请个“水军”,轻松又高效,还能省去整天拉票欠人情。
正如《光明日报》2015年刊发题为《别再为孩子进行微信拉票了》的评论中所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在他的文章中反复强调一个观点,那就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不看学生的实际表现如何,单靠亲友团拉票,这样的假成功就是教孩子追求虚荣。”(倪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