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Fans)是“超级女声”以后流行的词语。“粉丝”一词的出现,显示了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兴旺。
“超级女声”和“快乐男声”的出现,不是娱乐界造势、海选,也不是炒作,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当前的“超女现象”、 “快乐男声”上升到理论,则是“经济与人文的互动”,“政治与时代的和谐”。这应是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即“经济催动上层建筑的加快发展。”“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发展”,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向世界向人们展示她的活力。集邮文化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不可忽视。
这几年“超女”、“快乐男声”的兴起,充满着青春的活力,朝气蓬勃。是一种凝固剂,团结了社会上一大群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这一活动也是催化剂,像春风一样,吹遍了祖国大地,调动了千千万万的歌迷,向往着美好的未来。尽管“粉丝”只是一种崇拜,甚至是一种狂热的崇拜。而且这种狂热、着迷,也是一种“亲民”行动。“粉丝”必须与“星”联系在一起,“明星”靠“迷”来“捧”,“迷”则为偶象而疯狂。这是互动、互助,这是大众化的和谐。毛泽东七十多年前谈到“普及与提高”,谈到“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当前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既是普及,又是提高。“此曲只应天上有,而今大地歌不断”。 这种普及不是靠政府发号施令,这种提高,是自然形成,因而具有亲和力,凝聚力,持久性和普遍性,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不断的时尚来推动。马克思说过“在某个特定的社会,总会有这个社会的特征、时代的特点。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没有时尚,是不能发展的。所谓“时尚”,就是“勇于推陈出新、敢于标新立异”。如果一个社会人人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人人噤若寒蝉,万马齐喑,那社会就会停止不前,为“改革”应勇立潮头,为国家应敢为人先,当前,我们正处于大好时代,民主与法制大为加强,以人为本,和谐共处。所以“粉丝”以及“博客”、“Party”等等,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当前兴起的“足球热” “旅游热”、“收藏热”、正方兴未艾。“集邮热”也将重新燃起。
本文着重在这里谈谈“集邮”需要“粉丝”,集邮须待后来人,也就是说,我们集邮应从“粉丝”这些活动中受到启发,受到教益。
“集邮”这一活动, 它已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它曾有过辉煌,有过曲折,有过骄傲,有过痛苦,勿容讳言。现在集邮活动逐渐衰落了,因为爱好集邮的人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正如爱好京剧、地方剧的人一样,也是越来越少。这不奇怪,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因为现在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千姿百态,无奇不有,值得爱好的东西,值得收藏的物品,是非常多的,何况人们的喜爱各有千秋,不能强求。
“明月梅花皆一梦,人生何处不相逢?”“集邮”这一活动虽不可能和“足球”、“超女”、“快男”那样令人着迷,那样令人疯狂,但集邮确实是一项怡情、益智、增识、交友的群众性活动。只要大胆改革,放开手脚,我们可以重塑集邮形象,团结更多的人来加入集邮队伍。看,这几年邮票发行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美。“福禄寿喜”邮票家家购买,因为这是老传统,都渴望健康长寿;“琴棋书画”邮票人人喜爱。说明集邮自有后来人。怎样掀起集邮新高潮?为此,我在本文提出八点希望。
一、全国官方、民间邮刊应加大宣传集邮界的“邮星”。
媒体应经常不断地刊登他们的集邮先进事迹和照片,请他们到各地邮协、机关、学校、部队、农村讲授集邮知识,展示他们的“邮集”。谁是“邮星”?郭老润康、王新中会士、周治华会长当之无愧。我写的《中国邮坛三明星》在不少邮刊都刊登了这篇文章,获得了大家一致的认可。郭老还真有不少“邮迷”,这些“邮迷”组织了“郭研会”,参加“郭研会”的人不少,而且研究成果累累。郭润康老先生的“粉丝”很多,哈尔滨《双龙邮刊》主编郭勇,每期为郭老的文章辟专栏,雷华声、陀乾秋、王志刚三位邮迷专门收集整理了郭老的题词、刊头。全国民间邮刊差不多都有郭老题的刊名、题词。“郭研会”为郭老整理出版了五卷《郭润康集邮文选》和《郭润康日记》等等。特别是青年邮文作家陀乾秋千里迢迢赶到贵阳看望郭老,令人感动。其实集邮家有不少“粉丝”。看,几年前香港洪建筑先生在泉州曾举办了“香江邮缘”邮展。这是洪先生当年对他的偶像万维生先生的敬意。“邮坛存知己,方寸醉乡音”。《中国集邮报》主编蔡暘先生还撰文介绍了这一感人事迹。湖南的肖高键先生就一直是邮票设计家许彦博先生的“邮迷”,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肖高键先生就一直敬仰许先生,肖高键先生多年来陪许先生走遍了张家界的山山水水,走遍了村村寨寨,拍下了许许多多精美的武陵源风光照片……类似这样的例子不少,这说明集邮家,也可叫“邮星”,同样可以有很多“粉丝”。话虽这样说,但集邮的邮迷,比起歌迷、球迷、影迷来,那可真是天壤之别,无论从人数、地域还是执迷的程度来讲,都远远的比不上,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也没有必要如“粉丝”那样疯狂、那样冲动。何况集邮的内涵、形式和效果不一样。歌星需要轰动效应,需要造势,甚或炒作,集邮则需要潜然默化、温良恭俭让,君子之风也。但也不能如此冷清,门前车马稀,甚或寒酸,两袖清风。我和郭润康老2001年在苏州同住一室,从闲谈中得之,郭老名为教授,又是会士,德寿双馨,诗文书法皆佳,但生活清贫,有时甚至捉襟见肘,然而郭老淡然处之。郭老这一辈子特别是改革三十多年来,你只要打开任何一份邮刊,或者一些封片,无不有郭老墨宝,龙飞凤舞、飘逸潇洒,郭老有求必应,不仅不收润笔费,还要自掏腰包,购买宣纸,自贴邮票,诚乃清贫一老翁,令人敬仰。如果郭老如歌星那样,岂不是亿万富翁,然而非也。可见集邮也该为老集邮家,为“邮星”造势,为集邮载歌载舞。
二、让各种邮展规则,条条框框,远离基层邮协、远离基层邮展。让基层邮展放开手脚去搞,只要是健康的、有益的,内容符合中华集邮联的要求就展吧!
基层邮展也可以是专题邮集,也可以是老年邮集,也可以是开放邮集,也可以是儿童邮集,也可以是世界杯邮集,也可以是名人手札,也可以是自制封片。总之,应有尽有,争奇斗艳,以吸引更多的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和老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英国一位集邮家曾说过:要想你的孩子不学坏,就让他集邮吧。至于邮展的各项规则,条条框框当然需要,但只对那些国际大型邮展、全国性和省级邮展,则是完全需要的。无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特别是对竞赛级的,但为了普及集邮,为了拥有更多的“粉丝”,更多的邮迷,则应让一般规则远离基层邮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基层邮展的普及与发展。
三、私人Party是演绎集邮的最好方式。
现在的Party是一种时尚,是都市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时尚的风尚标,时尚的Party就有时尚的主题。喜欢收藏的人,喜欢集邮的人,那么这种Party的主题,必然是向来宾展示收藏和集邮的文化主题。你想想,在这些举办Party的主人的玻璃柜台中,在大型台桌上,甚至在洁白的墙壁上,展出主人的各种邮票,对此,在灯光照耀下,闪闪光光,是多么令人开心。不仅在觥筹交错中,在流光溢彩中,享受了时尚的温馨,也使来宾增加了许多集邮知识,获得了许多美的享受。早几年,笔者有幸参加了长沙一位教授的私人Party。不仅大开眼界,也从中获得了友谊与温暖,随着时代的发展,集邮与收藏Party的普及,集邮将逐渐兴旺。而不必非得去大型邮展,才能看到你喜爱的邮票。
四、鼓励与支持民间邮刊。
民间邮刊是中国邮坛不可忽视的力量。它及时提供集邮信息,及时刊登配合新邮发行的文章。同时,传播集邮知识,刊登批评与建议,刊登邮友的交流与友谊。由于民间办刊灵活,不受时限,因而能及时传递交流,反馈信息。是友谊的桥梁,是邮坛的风向标。要想集邮有更多的“粉丝”,更多的邮友来到集邮的队伍,靠什么?靠邮刊的宣传介绍。靠邮刊的引导启发。现在全国究竟有多少邮刊,笔者无法统计。但从笔者每天收到的邮刊来看,全国应该有一千多份邮刊吧!当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加上主编的水平参差不齐,经济条件又多受约限。民间邮刊必然会良莠不齐,但是主流是好的,加上各种集邮网络,集邮在线,真是五彩缤纷,汇成一个波澜起伏的邮海。民间邮刊作用不少,应大力支持、发展,而不应加以人为的限制,制造一些些条条框框来约束。其实,现在流行“博客”,“微博”,大家可以广泛地在网上发表各种看法。这是盛世的表现,当年春秋时代,百家争鸣,各种学派、学说应运而生。不抓辫子,不打板子,真乃学术上的黄金时代。所以,中国邮坛有这么多民间邮刊是大好事。也是邮友的企盼。要像歌星那样,有更多的“粉丝”,就让民间邮刊多多发挥它的作用吧!
五、大力支持邮商,推动集邮事业兴旺。如果邮友如“粉丝”那么增多,就需要更多的邮商来为邮友为“粉丝”服务。
从1852年4月在英国伯明翰西博士城圣玛丽大街98号第一家邮商贝克·斯坦利出现。已经一百六十多年了。从那以后,各国都先后出现邮商。邮商的贡献在于活跃邮市,沟通交流、互补、互利,邮友邮迷离不开邮商,邮商更离不开邮迷。更离不开邮政当局的关怀、支持、扶助。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邮商2800多家,邮商大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沈阳、成都、南京、武汉、长沙等地,尽管这些年来,邮市一直处于低潮,可是不少邮商在冷风中坚持,在萧条中挣扎,可敬可亲。
六、展出的方式可以改变,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根据笔者多年观察,任何一个邮展要认真地看,要认真地学,是需要不少时间的,也要耐心和毅力。
有时要看4–5个小时,而都是站着,走着,比较吃力,特别是老年人,大部份是走马观花,脚步匆匆,很少驻足细看。为此,我建议应改革邮展,展示的邮票,封片可放大若干倍,可以美化,可以润色,目的是吸引人,你即使来去匆匆,也让你有个印象,有个轮廓。特别是难得一见的封片,不妨制版放大贴出。有条件的邮集主人,不妨将自己的邮集复印、印刷几百份给观众。让他拿回家看个够。也可适当收费。总之,一枚小小的邮票,在广阔的大厅中,在匆匆的人流中,要想给人们印象深刻,邮集只有美化,只有改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一般的邮展,青少年邮展、老年邮展、社区邮展、校园邮展,邮味可以少一些,除了邮票、封、片外,还可以展出报纸、照片和其他收藏品,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观。
七、集邮想要有更多的“粉丝”,特别是要团结广大青少年。
青少年在我国人口中占相当大的一份比重,他们是祖国的未来,而集邮对广大的青少年可起到潜然默化的作用。因此,我认为这几年来,邮政当局烧掉不少库存邮票,与其烧掉,不如加以盖销,变成盖销票,由全国各省、市、州、县邮协免费送给当地中小学生,一定会受到欢迎。东风骤起,吹开一湖春水,小小方寸润心田,祖国时时在我心中!2013年夏天,贵州省邮协和贵阳市邮协组织的青少年集邮夏令营一行34人在省、市邮协的负责人带领下,由贵阳千里迢迢来到湖南参观访问,到了韶山、花明楼、爱晚亭、岳麓山、岳麓书院和橘子洲头, 参观了毛泽东、刘少奇青年时代的光辉业绩,使孩子们深受教育。一路走,歌声不断,非常喜悦。一到风景地,即忙着买邮票,盖风景戳,尽管是酷暑,朝阳似火,孩子们汗流浃背,也不叫苦,只要盖上了风景戳,他们高兴极了,他们连呼:“我盖到了爱晚亭的风景戳了!”岳麓山下一路欢呼,一路欢歌,多么令人感动。在这里还要特别提到张家界市第一中学,青少年的集邮搞得很好,他们创办的校园的集邮文化小刊,和小型邮展很受欢迎。他们还定期的举办集邮讲座,请老集邮家来讲课,深受孩子们的欢迎。这就是集邮的魅力。谁说集邮没有“粉丝”?这些孩子们就是祖国的未来,集邮的接班人。可喜可贺!
八、发动各地邮学家、集邮家、集邮专干,深入基层,深入厂矿。
建议各地邮协提倡当地的集邮家,集邮专干,深入学校讲授集邮知识,传播邮识邮德,介绍集邮方法,展示各种精美邮票,现身说法,普及宣传,一定会有许多听众在集邮家感召下,参加到集邮队伍中来,弘扬集邮文化,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昔有孔子杏坛讲学,弟子受道八千,而学说无远勿届,薪火千古不熄,而今集邮之道,贯输古今,涵盖八方,心中所好,必有执迷,必有“粉丝”。让我们团结起来,发现更多的集邮“粉丝”,集邮须待后来人。为弘扬中华集邮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再造辉煌!举起我们的双手吧!去拥抱明天的太阳!作者:黎泽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