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邮票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闲说中国集邮事业五宗“最”

中国集邮事业历经一个甲子的轮回,完成了聚沙成塔的创造,给集邮者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记忆。

斗转星移六十年,点滴之中凝结成这位花甲老人身上“可圈可点”的五宗“最”——

集邮收入世界最多

中国,人口大国也,自然而然也是集邮人数最多的国家。从中国集邮总公司,到省级集邮公司,再到地市、县级集邮公司,形成了一个全覆盖、全垄断的集邮销售网络。经过60年的精耕细耘,中国集邮凭借着自主定价,缺乏物价监管的优势,从成立之初“宣传主旋律、服务社会发展”的宏远理念,到改制之后“为人民币服务”的经营方针,摊派任务,层层施压,营业收入持续攀升,企业效益年年看好。每年数百亿的经营收入,不仅成为中国邮政的支柱产业和历任领导的漂亮政绩,也当之无愧成为世界收入最多的集邮企业。

产品包装浪费最重

曾几何时,集邮门市部柜台上的零售票少了,集邮产品多了。专题册、品鉴折、邮票书等等,可谓是林林种种,目不暇接。这些邮品单靠精美的包装,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上百成千的“集邮礼品”。近年来,中国集邮总公司更是充分利用优势资源,竭力开发长卷版、四连体、本票册、风琴折等富有“中国特色”的短腿邮票,与披金戴银的精美包装一道,构成了世界罕见的“集邮品牌”,这些产品始终游离于国家邮政局的监管之外,成为“没人管,有人爱”的宝贝。各地集邮公司,为了抽取其中有价值的邮票,不得不忍痛割爱,将这些装帧精美的邮册,成百上千斤地送进废品厂。或许,北方的雾霾也有中国集邮的一份绵薄之力,奏响了一曲“科学发展观”的反调。

歪门邪道名堂最全

“那些年,窗口的邮票是整版下发的;那些年,买邮票是不用实名制的……”老集邮者记忆里那些年集邮的美好画面,永远只能横躺在记忆里的坟墓里。中国集邮在改革开发的浪潮中,走出了一条“名堂繁多”的歪门邪道。邮票银光喷码、新邮破版、新增用户摇号、大小版预定设限,这些在外国人眼中无比荒诞的做法,在中国集邮总公司看来,美其名曰:“防止市场炒作,保护最广大集邮者的利益。”隐含其中推动大版、小版专题册销售的“司马昭之心”,早已邮人皆知。面对层出不穷的“新规新政”,现在的中国集邮者,买邮票是要走关系、开后门、拼感情、赞人品的。

官商勾结内幕最黑

过往的岁月里,中国集邮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最初践行者。一个甲子的轮回,一枚小小的邮票,孕育出多少创业的希望;无数邮商驰骋商海,架起了一座座连接集邮公司与二级市场的黑色桥梁。为什么集邮者柜台上总买不到优质的邮品,因为邮商始终是集邮公司的“亲密战友”,多少令集邮者垂涎的邮品,通过邮商源源不断地从各地集邮库房走向邮市;多少利好的灰色收入,也源源不断地掉进邮商与邮司领导编织好的口袋中。集邮行业的绿水青山已渐行渐远,集邮者准备好了花篮等待着为其送行。

集邮者忠诚度最高

如果说,谁是中国集邮最可爱的人?那么是这些不离不弃的集邮者。尽管集邮者对各种内幕已经了然于心,但为了爱,多少集邮者失去了理智,生肖票发行的日子里彻夜排队,在瑟瑟寒风中,温暖地等待,相信只要坚持,邮票总是能买到的。多少集邮者为了一个大版、一枚小版,二话不说地买回一堆高档的包装,梦想着有朝一日,破纸头能成黄金。

然而,这无非是美好的“中国集邮梦”罢了。尽管如此,还是要为那些忠诚的集邮者点个赞!文:倪俊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