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邮票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寄语90后集邮人

最近,几位90后邮友把我邀进他们的微信群。这几位地处天南地北的年轻人,我早熟识了。2014年他们成立了一个名字很响亮的“神州90后集邮者联盟”,并开展了一些集邮活动。比如创办邮刊,比如有创意地进行邮册“旅行”:由一位邮友在一个笔记本上,贴一枚邮票,写几句关于自己家乡的话,盖上邮戳,接力传递寄给下一位,颇有邮味情味。我荣幸成为他们的“二传手”。

前不久,他们在微信上发来信息:“老师们不要退出啊”、“我们遇到了发展难的问题”、“现在青少年集邮者有很多选择”等。他们希望得到帮助。我想,最大的帮助就是呼吁大家关注90后集邮人。我的关注就是寄语几言,叙说所思。

如果说,中国老龄化已呈大势,那么,集邮界就是这个趋势的典型。这里,“银色浪潮”在弥漫,后继乏人成忧虑。再者,时下信息社会,人们已有多元选择。在80后之前,人们业余生活相对较为狭仄。而今,信息涌流,眼界开阔,90后、00后的年轻人,必然有更与时俱进的寄托能量的选择;就是年岁大的人而今选择的空间也日渐扩大。实际上,集邮已成为人们业余爱好的一个小小角落。

在此情状下,90后年轻人发出集邮的热诚“宣言”,并付诸行动。这些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聚合一起,组织起来,进行集邮,真是可喜可贵。他们热情高,劲头足,思维新,能量大。当然,他们缺少点经验。面对这群90后,无论任何年龄段的集邮人,都要从集邮的大局出发,关注他们,鼓励他们,支持他们。

我想,在90后年轻人被信息包围的大潮流下,集邮优势的开掘,还是“兴趣为先”。这包括老生常谈的集邮文化内涵和集邮活动文明底蕴。但最要紧的,是要有与时俱进的眼光。对于社会上广大的青少年,一方面90后集邮人要发挥年龄段上“共同语言”的优势,但更重要的是去聚焦他们兴趣的亮点。比如,和“摇红包”一样,集邮有可能成为增值保值的载体,对于他们不讳言集邮的经济属性,甚至还要放大。再比如,将集邮活动与社会活动相融,年轻人活泼有活力,需要在集邮同时,注入他们感兴趣的其他元素。(更多精彩,尽在《中国集邮报》。请到邮局订阅《中国集邮报》,记住邮发代号:1—164。)我注意到,他们的章程上有一句话:“会员应当熟悉自己所在的邮市、景点等的相关信息和相关情况,有会中人员到访时应尽力接待,没有时间的可提供相关信息”,这就是以邮会友,邮游相映。又比如,强化集邮本身的针对性,他们明确写着:“办好会刊,发表90后集邮者感兴趣的集邮信息、资料”。“感兴趣”三字表明90后集邮的个性特点。虽有许多元素可调动集邮兴趣,但90后关注的是“与时俱进”。信息时代的网络和新媒体,应成为任何年龄段集邮者开发的对象。让古老的集邮与现代科技接轨,这既是90后、00后年轻人的兴趣,也是集邮的一个新生。

我还要告诉90后集邮人,集邮是一种“慢生活”。集邮有成果,集邮活动有人气,皆不可急于求成。可以有“只争朝夕”的宏愿,但事情还是要慢慢来。特别是在发展会员上,那不是一蹴而就的。数量不在多,而在于加入的人要真的成为集邮者。那种增加会员的量化指标,往往是走形式,会有不少挂名的甚至是“吃空额”的掺水数字。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集邮组织亦如是:不在人多势众,而在名副其实。90后年轻人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组织起来,由少而多,由小到大。

有信心,要坚持,这是无论何种方式集邮皆应遵循的一个原则。90后在我们的集邮队伍中真是太年轻了。有了你们,集邮就有了希望。此刻,我想起了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话:你们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作者:李近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