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骨灰级的集邮迷,集邮早已经融入了我生活的全部。每天同全国各地的邮迷们谈天说地,交流心得体会,互寄封片,彼此之间忙的是不亦乐乎,业余时间过得蛮充实有趣。
去年,因为工作需要,我从机关调到了远离城市的一个铁路沿线小站。工作变动了,集邮的麻烦和困惑也随之而来。由于之前自己家的小区不通邮,主要是物业不提供邮箱,家里经常没人,高层住宅的防盗门导致邮局人员很难送信上门,我一直是使用机关所在地的通信地址。
我所来到的铁路沿线小站,不通邮,快递也不来,互联网没有网络,几乎就是一个信息“真空”和集邮“荒岛”。我基本上十天半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只能回家上网、发信联系邮友、网友。有的时候,由于工作忙,一个月不回家都是常有的事情,给集邮活动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面对困难,我只好自己想办法,一方面委托机关单位门房的三位师傅帮我收好全国各地邮友的信函,以免丢失;另一方面,委托前去机关办事的同志们帮我捎回这些“宝贝”。因为交通不便,办事的时间和次数并不固定,所以很多时候信函都是一个月,甚至是很长时间的。
另外,因为没有通信地址和快递的“真空”,习惯网络购票的我不得不谨慎和三思而行,因为一旦丢失,责任不好认定,我总不能去找机关门卫的三个师傅“兴师问罪”吧。
如此一来,集邮变得异常困难和艰辛。对于我这个超级邮迷而言,考验我的时刻才刚刚到来。很多时候,我回到家打开电脑,好不容易搜索到自己心仪的邮品和藏品,总是犹豫再三;有的时候,自己上周放到收藏夹的宝贝,这次回家打开电脑,已经被别的邮友“捷足先登”了,只好“望网兴叹”。
尽管如此,我却不愿意放弃二十多年来的执着和坚守,轻易无法割舍对集邮的热爱和痴迷。最令我感动的是,全国各地很多邮友、集邮界的前辈们还是一如既往的给我寄来实寄封片。殊不知,这些饱含广大邮友们的友情、邮情,跨越了千山万水而来的实寄封片,对我这个地处信息“孤岛”,集邮“荒岛”上的邮迷而言,是弥足珍贵和令人激动的。
每次最开心,就是在单位收到前去机关办事人员捎来的“宝贝”,那些邮报邮刊我是读了一遍又一遍,成为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邮友们的信函、封片,更是让我欣赏了一遍又一遍。
以前,地处大城市,邮路畅通、快递发达、网络便捷,丝毫感觉不到集邮的烦恼。对于似乎是唾手可得的邮报邮刊,邮友们互寄的实寄封片,并没有多少异样和特别的感觉。
如今,面对种种困难和艰辛不易,反倒是对集邮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我把这些来之不易的邮报邮刊介绍给同样日常无法回家,只能大休才能回家的外地职工们,成为大伙争相阅读的精神食粮。我还利用手中的实寄封片,给职工们传授集邮知识,普及邮识,发展集邮的新鲜血液。不少职工在我言传身教的鼓动下,也对集邮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不折不扣的集邮爱好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集邮的魅力就在于不断地追求和跋涉,没有付出,没有耕耘,怎么能品尝到收获的甘甜。
正是生活工作,给了我别人体味不到的艰辛,同时收获了别人无法体验到的甘甜。集邮之路,越是艰辛,我就越是会咬紧牙关,坚持到底,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感谢那些无私无悔的邮友们,那一枚枚饱含友情、邮情的实寄封片,那些饱含编辑心血的邮报邮刊,正是我们这些铁路沿线不通邮的集邮迷们弥足珍贵的精神食粮,鼓舞着我们为了集邮坚持下去。
感谢集邮,感谢生活,感谢人生,感谢邮友。作者:西安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