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马
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31年称“甲午年”。60年 一周期,年份数除以60余34,或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1,除以12的余数是7,自当年立春起至次年立春止的岁次内均为“甲午年”。马是十二个属相里面的第七个年头,也是十二个年头里的下半段,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年代,俗说马年有八大顺:一马当先、万马奔腾、老马识途、马不停蹄、千军万马、人强马壮、快马加鞭、马到成功。
刺绣
又名“针绣”,俗称“绣花”。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手工工艺品之一,有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四大名绣”艺术流派,其中苏州的苏绣和缂丝(kesi)最为盛名。刺绣是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 纹样或文字,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古代称“黹”、“针黹”。后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 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
青岛世园会
即中国2014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2014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 2009年9月15日,在西班牙萨拉哥萨举行的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简称AIPH)第61届会员大会上,青岛申办代表团经过简短、精彩的陈述和完美的答辩,得到了全体与会委员的一致认可和广泛支持,最终获得了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主办权。2011年8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商务部批复同意举办2014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
世界园艺博览会(简称“世园会”)是由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批准举办的专业性国际博览会,是展示世界园林园艺精品和科技成果的非贸易性展会,被称为世界园艺文化和园林科学的“奥林匹克盛会”。自1960年在荷兰鹿特丹举办首次国际园艺博览会以来,至2011年,共举办过30余次世界园艺博览会。
中国2014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简称“青岛世园会”)将以“让生活走进自然”为主题,园区选址位于青岛市李沧区东部的百果山森林公园。这将是首次在中国临海城市举办的具有山地型特色的世界性园艺展会,园区总规划面积为2.41平方公里,会期拟定自2014年4月至10月,预计将接待国内外游客约1200万人次。
浴马图
中国古画元赵孟頫《浴马图》,1964年郑洞国捐献故宫博物院藏,现藏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纵:28.1cm,横:155.5cm。卷末有作者自识“子昂为和之作”。钤朱文“赵氏子昂”、“松雪斋”2印。本幅有清乾隆皇帝题。后纸有明王穉登、宋献跋,钤清高士奇、弘历等印28方。
此卷画溪水一湾,清澈透明,梧桐垂柳,绿荫成趣,骏马数匹,马官九人。画中马的姿态各异,神态生动,有的立于水中,有的饮水吃草,有的昂首嘶鸣,有的卧立顾盼。马官们牵马临溪,或冲浴马身,或在岸边小憩。人物、鞍马分别施以不同色彩,丰富浓郁而又清丽,做到了色不掩笔。用笔精细,色调浓润,风格清新秀丽。是代表了赵孟頫人物鞍马画中的典型风貌,是幅形神兼备、妙逸并具、风格高雅的艺术精品。
图分入池、洗浴、出池3个细节描绘了奚官浴马的情景。共绘9人14马,人皆唐装,马均丰肥圆厚,神情、姿态皆轻松自如。赵孟頫以文人意笔勾线,行笔偏工,设色法唐人的青绿和重彩,干笔皴擦出的线条富有情致,在古丽的色彩中透着逸趣。
国际家庭日
1989年12月8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宣布1994年为“国际家年”,并确定其主题为“家庭:变化世界中的动力与责任”,其铭语是“在社会核心建立最小的民主体制”。此后联合国有关机构又确定以屋顶盖心的图案作为“国际家庭年”的标志,昭示人们用生命和爱心去建立温暖的家庭。国际家庭年的宗旨是提高各国政府、决策者和公众对于家庭问题的认识,促进各政府机构制定、执行和监督家庭政策。
1993年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又作出决定,从1994年起,每年5月15日为“国际家庭日”。设立“国际家庭日”旨在提高国际社会对家庭重要性的认识,改善家庭的地位和条件,加强在保护和援助家庭方面的国际合作,促进家庭的和睦、幸福和进步。
黄梅戏
原称黄梅调,又叫采茶调,发源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黄梅山或湖北省黄梅县。是安徽省汉族主要地方戏剧种,发源于以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皖江流域(上至皖鄂交界的大别山地区,下至安徽安庆宿松、岳西、太湖、望江、潜山、怀宁、安庆市区、枞阳、桐城以及安徽池州在内的广大皖江流域),并最终以完整的独立剧种的形式诞生于安庆地区、成长于安庆地区、兴盛于安庆地区。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怀腔或府调等,现主要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及其周边地区。
黄梅戏的角色行当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正旦、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脸、刀马旦、武二花等行。虽有分工,但并无严格限制,演员常可兼扮他行。黄梅戏的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致,真实活泼,富有生活气息,以崇尚情感体验著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黄梅戏中有许多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而以《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牛郎织女》、《夫妻观灯》、《纺棉纱》等最具代表性。
《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是黄梅戏早期积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也是黄梅戏戏曲传统经典剧目。讲述七仙女不顾天规,私自下凡,在槐树下遇到董永,由同情而至钟情,最后结为伉俪。董永卖身于员外家为长工,聪慧的七仙女一夜巧织十匹锦绢,帮助董永脱离了为奴的命运,恢复了自由身。夫妻俩在回家的路上,唱起那段家喻户晓的“夫妻双双把家还”。这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从诞生之初起,就深受民间群众喜爱。
《女驸马》是黄梅戏经典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古装戏,说的是湖北襄阳道台之女冯素贞冒死救夫,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的故事。
《打猪草》是黄梅戏传统小戏,也是黄梅戏的经典之作。打猪草说的就是一个农村男孩与一个女孩因打草损坏了农作物产生矛盾,通过对歌化解矛盾的故事。其中的“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早已成了流行歌曲。剧中所表现的青春的活力、逗趣的语言和优美的曲调,使人如沐春风,具有亲切感人的魅力。
唐卡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新颖绘画艺术,即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
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唐卡在内容上多为西藏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苯教作品。唐卡的品种和质地多种多样,但多数是在布面和纸面上绘制的。另外也有刺绣、织锦、缂丝和贴花等织物唐卡,有的还在纷的花纹上,将珠玉宝石用金丝缀于其间,珠联璧合。唐卡绘画艺术是西藏文化的奇葩,千余年来影响深远。唐卡艺术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京青奥会
即2014年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2014年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2010年2月10日,国际奥委会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第122次全会,投票选出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承办权授予中国的南京市。该运动会旨在聚集世界范围内所有的具有天赋的青年运动员,以组织一项具有高度竞技水平的赛事;此外,还应该在奥林匹克精神方面成为一项具有教育意义的项目,让青年们从运动中收获健康的生活方式。2011年5月19日,南京青奥会会徽正式发布。2012年11月29日,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吉祥物“砳砳”(音:lèlè乐乐)发布。南京青奥会口号是“分享青春 共筑未来”。
南京青奥会会徽2011年5月19日正式发布。会徽图形由三部分组成,最下方,以青奥会英文名称(YOUTH OLYMPIC GAMES)及视觉标志(五环及“YOG DNA”字样)为基础;中间,以年份数字2014为构图过渡,最上方则是体现南京特色的地方:英文“NANJING”设计成活泼的字体,并且用线条做出镂空透视的效果,最妙的是,3个N字母,一头一尾两个n被做了些特殊处理,小写的“n”犹如拱形的城门形状;而外围又用线条勾勒出了江南民居的轮廓。整个会徽体现了“国际风格、奥运精神、青春气息、南京文化”的设计理念。
南京青奥会吉祥物“砳砳”以雨花石为创意源泉,用动感、现代的方式对雨花石的自然形态进行了艺术抽象处理,使其符合青少年的审美趣味,色彩上呼应了南京青奥会会徽。此吉祥物方案的核心立意在于向全世界青少年提倡自然、运动、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
苏武牧羊
历史典故之一。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为生,但绝不投降。单于又把他发配到北海,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表现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气节。
苏武,中国西汉大臣。(前140—前60)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死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秦淮河夫子庙
秦淮河是古老的南京文化渊源之地,而内秦淮河从东水头至西水关全长4.2公里的沿河两岸,从六朝起便是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素有“六朝金粉”之誉。自六朝至明清,十里秦淮的繁华景象和特有的风貌,曾被历代文人所讴歌。
夫子庙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历经沧桑,几番兴废。夫子庙始建于宋代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是就东晋学宫旧址扩建而成。元代为集庆路学,明代为应天府学,清代将府学迁至城北明国子监旧址,这里便成为江宁、上元两县县学。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重建,抗日战争时被日军焚毁。夫子庙原是祀奉孔子的地方,中国四大文庙之一,被誉为秦淮名胜而成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观区,也是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夫子庙不仅是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时也是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夫子庙位于秦淮河北岸的贡院街旁,庙前的秦淮河为泮池,南岸的石砖墙为照壁,全长110米,高20米,是全国照壁之最。北岸庙前有聚星亭、思乐亭;中轴线上建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等建筑;另外庙东还有魁星阁。
和平颂
1955年6月,世界和平大会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召开。新中国以怎样的面貌登上世界舞台,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艺术、思想?廖承志、郭沫若和楚图南一起商定邀请当代具有民族气节的书画名家十四人,合作创作以和平、友谊为主题的国画《和平颂》参会。
《和平颂》由齐白石领衔,他率先画了笔墨遒劲的石头。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何香凝老人随后画上焕发着盎然生机的古松柏,满族绘画大师于非与李瑞龄、张天翼添上工笔翎毛和平鸽,而后王雪涛的写意牡丹、汪慎生的菊花、马晋的翠竹、徐燕荪的兰草,以及杨敏的桃花、梅花,吴一舸的蝴蝶兰与溪水,陈半丁的藤萝兼,和田世光硕大的白玉兰更是让画面更加丰富多采。众名家不拘一格笔墨纵横,精心布局,将画面添画得尽善尽美。最后,郭沫若欣然提写“和平颂”。在满目缤纷的花卉中,在壮美沧桑的松柏间,在充满无限生机的天地里,和平鸽子在自由的翱翔。这幅画既发挥了每个画家的特长,和散发着无限激情的画作里,其间流泻于众人笔端对祖国的那份热情与祝福,永远的凝固在那张薄薄的宣纸之上。新生的中国艺术也开始了他全新的历程。
在世界和平大会的开幕式上,楚图南当选为和平大会理事,中国代表首次展出这幅长2米,宽3.965米的巨幅国画“和平颂”。祥和、瑞丽、璀璨的中国艺术,征服了来自五大洲爱好和平的人士,会场上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成功地取得了国际性的轰动效果。1956年4月27日,世界和平理事会宣布将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授予齐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