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邮票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集邮活动中的最后“力量”

在中国,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终日为了集邮活动乐此不彼的奔走着、呐喊着、呼唤着,扶老携幼,毫无保留的传授着自己的心得,悉心培育和提携新人,为的就是整个集邮活动的深入持久开展下去。

他们,被称之为中国集邮活动中最后的“力量”,最后的“希望”。他们中间很多人都是年过六旬、七旬,甚至是八旬的老者,更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青少年。也有终日奔波在各级邮协中的工作人员,还有笔耕不辍,不图报酬名利的忙碌在各种官办、民办邮报邮刊中的编辑、记者。有为了集邮活动不断撰文著书的资深邮人,有为了集邮活动传播集邮文化事业,不唯利是图,注重邮德邮品的邮商。

集邮活动之所以发展到目前,这些集邮活动中的热心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力量,被称之为集邮活动的“脊梁”。很难想像,中国的集邮活动如果离开了这些人常年如一日的无怨无悔,无私无怨的执著奉献,会走到何种地步。

中国集邮者对集邮活动的奉献和敬业,远远超出了责任和义务,超越了物质和感情,超越了精神世界,堪称中国特色。正是这种坚贞不渝的精神和信念,支撑着中国集邮的前进发展,不离不弃的守望期待,伴随着每一次邮市牛熊交替潮涨潮落。

中国集邮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高潮,又一次又一次的跌入低谷,千百万的集邮爱好者们犹如海潮中的弄潮儿,被滔天巨浪打翻在地的不计其数,临阵退缩和逃跑的、面对巨浪惊慌失措的,看到困难人云亦云的,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没有几个人。

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给世界各国传统的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不可否认的是信函通信正在渐行渐远,100多年寿命的邮票正在完成历史使命,逐步进入历史的尘埃之中。

传统信函使命的消失,不一定代表邮票收藏、欣赏、研究功能的消失。正是因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拥有这些不知疲倦的热心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固执地坚持通信、互寄实寄封片,制作首日封片等传统信函模式,才大大延缓了邮票退出历史舞台的时间。

伴随着互联网、手机、QQ、微信、飞信、电子邮箱等各种新兴即时通信模式的前后夹击,邮票退出历史舞台已经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或许真的到了那一天,世界各国邮票发行量和套数将会大大减少,邮票转变成收藏欣赏的艺术品,也未尝不可。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我们坚信,只要这些前赴后继的热心人存在,集邮活动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一定会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为中国集邮、世界集邮深入持久地开展鼓与呼,再次致敬这些最后的力量!作者:西安左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