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邮票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集邮博客”方兴未艾

在信息化的社会的今天,有很多流行语,曾几何时“你博了吗?”替代了“吃了吗?”成了大家见面时的一句问候语。

王宏伟:网络化流行,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当博客这个新生事物2005年在中国的各大门户网站推出的时候,可以说是铺天盖地。领先开通博客的,都是一些会写作、懂网络的人士。在这些人中,不乏集邮界的人士。

赖景耀:我印象中,集邮界开设个人博客,最早应该到了2006年初的样子,当大多数集邮者还在观望或不知博客为何物的时候,集邮界有很多有超前意识的人,率先在网上开通了个人博客,并以此为平台,贴出一些自己的集邮趣事。

杨文忠:不知大家还有没有印象,2006年5月,当第一个属于集邮者的博客圈在新浪博客生活圈建立的时候,集邮界还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各个集邮媒体还竞相报道。就在上个月,宏伟老师终于也抑制不住博客的诱惑,在新浪开通了自己的个人博客,近一段时间,关注人数、浏览量直线上升,已经突破了7千了吧。

王宏伟:网络化的发展,为集邮者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方式,博客何尝不是呢?

赖景耀:博客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这种方式也越来越多的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个人博客的直观性,为一些不精通网络的人提供了一个平台,只要会浏览,就能观看,与普通网页没有区别。

杨文忠:确实,网络的便捷,为集邮者的网上生活增添了情趣。博客这种公开的网络日记,记录了集邮者在集邮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既有对心仪邮品偏爱的喜悦,又有对中意邮品失之交臂的懊悔;既是对自己集邮过程的一个记录,又是对集邮大环境的真实反映,一举几得。

开博、记录、集邮事

王宏伟:集邮博客只是博客群体的一个分支,也可以说集邮博客随着网络博客的发展而发展,并随之壮大。我周围很多集邮者都有自己的博客,像赖教授、文忠你们二位,还有文献会葛建亚会长、上海的邵林老师,还有很多,当然还包括我,尽管时间不长,但也算是博客一族了。虽说已经走进博客的门了,觉得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赖景耀:建立个人博客,每个人的目的不同,写出来的博文内容也就不一样。集邮者的集邮博客,就是专讲集邮者自己的事情,有专门讲解集邮知识的,有记录自己集邮过程中的,有记录邮友间交往的,有专门汇总个人集邮文章的。邵林老师在集邮圈中应该是很早就建立个人博客了,2006年初的样子。文忠的也挺早。

杨文忠:我比邵老师晚一个多月,邵老师是2006年3月18日开博,我是5月7日。开博最初只是觉得好玩,不知不觉间已经将近六年了。

赖景耀:还有许多集邮者像张建伟先生、曹风增先生、黄剑波先生等在2006年相继开博,相对来说我开通博客晚一些,2007年底才在新浪开通个人博客,之前我在“通讯部落”还开有博客,文忠也是“通讯部落”的成员。

杨文忠:是。我知道很多开博的集邮者都是在2006年左右,随后的07、08、09这几年开博的集邮者集中一些,这些人中有很多是国内知名的集邮家,也有很多人经常为各种集邮报刊撰稿,其中就有《中国集邮报》的很多读者与作者。

王宏伟:也就是说2006年是一个分界线,也就是从这时起,中国集邮者开始接纳并融入到网络集邮中,利用网络这一新兴事物,将自己在集邮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公开发表在网络上,并让能见到的网民都知道集邮,有目的的用博客来记录集邮,记录生活。

赖景耀:确实,网络就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各种信息一应俱全。对于集邮者来说,尽管集邮属于一种业余爱好,但很多集邮者都把这种爱好当作事业去做,很多集邮者的博客天天更新,记录的都是集邮者的事情。博文的内容也很广泛,从对评审规则的学习,到参加一次大型邮展的得失;从邮友之间的交往,到一封一片的感想;从不同规模集邮活动的记录,到各人在集邮收集研究中的喜怒哀乐,综合起来,就是中国集邮发展轨迹的一个真实记录。

杨文忠:现在重大的集邮活动,足不出户,轻点鼠标,就在集邮博客中一目了然了。比如2007年的潍坊全国首届新人新作邮展、南昌全国邮展,2009年的洛阳世界邮展,2010年的杭州全国邮展,2011年的无锡亚洲邮展,以及各年度的最佳邮票评选颁奖活动、邮政贺卡的开奖仪式、邮票的首发活动等等,很多集邮博客几乎就是在做现场直播,让很多没有机会参与现场活动的人,通过网络、通过集邮博客上的文字与图片,直接感受现场的气氛,这对集邮活动的宣传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赖景耀:现在有很多集邮者在参加集邮活动的时候都带着相机和笔记本电脑,总能在第一时间将活动传到个人的博客中和相关的网站上,既是对自己参加活动的记录,又通过自己的博客对外宣传了活动,让无缘现场的人们也目睹集邮活动的盛况,还为集邮活动留下珍贵的图片资料。

王宏伟:我发现好多集邮者的博客不单单只记录集邮的情况,很多人还通过博客记录下城市风情、风光名胜、市井生活、可谓多姿多彩。

杨文忠:对呀,集邮只是人们多彩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个城市生活久了,就开始关注起它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了。就像曹风增和高晓恩两位老师,除了用博客记录下自己的集邮生活,还用手中的相机,记下了他们居住的城市的方方面面,感受时代发展的脚步与变迁。还有赖教授的三U活动,也不是全反映集邮,利用集邮这条主线,饱览祖国壮丽山川。还有宏伟老师探访中国的极地邮局之旅,寻访邮票上的长城等活动,不但是一次有意义的集邮活动,更是通过这些活动,为自己累积素材,不是吗?

赖景耀:集邮离不开生活,生活因集邮而多彩。就像如今的网络一样,接一句广告词:生活因你而精彩。至于这个“你”,包含的很多,自己想吧。

草根、名博、博客圈

王宏伟:当下的社会,会经常听到“草根”、“草根文化”这些词语,尤其是在网络间,会经常听到,不过,网络间所指的“草根”,已经不是这个词语的原意了。

赖景耀:“草根”最早流行于十九世纪的美国,传入中国后,又赋予这个词新的含义,那就是平民化、大众化。草根具有顽强的特点,代表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力,还有广泛的特点,遍布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在自己键盘上坚持更新的博客都是草根。网络业就是一种草根文化,健康向上的“草根文化”形成了对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正是这种草根文化,成就了集邮博客圈中的很多人。也许这些人在这个博客圈中默默无闻,但在集邮者中,却是有很高的声望。

杨文忠:赖老师说的是,如果浏览各个门户网站的博客首页,很难发现集邮人的博客能登上首页,但这些集邮者的博客却在集邮圈中大大的有名,因为集邮者首要关心的还是集邮的事情。每每遇到重要的集邮活动,这些集邮博客具有现场直播的功能。这些集邮名博中不乏在世界邮展上摘金夺银,为国争光的人。也有很多邮学家、全国集邮联会士、邮协专职干部,更多的是集邮界的草根博客。像“先睹堂主”邵林、“莫愁轩”葛建亚、“赖景耀”、“邮海扬帆”黄剑波、“纽约飞鸿”黄震邦(美国)、“阿仁集邮”施友仁、“风景这边独好”张建伟、“地铁邮票”金鑫华、“黄花塘义务兵”宋冀平、“大河南街人”王光珉、“邮文博览”杨国华、“淮水极限客”李忠、“云游天下”束建德、“老高”高爱军、“xywy294478”李华德、“天京”李祥华、“我是光”阮嘉金、“云林书童”倪晋国、“六0后”程新民、“金卡邮苑”刘德利、“帅虎邮缘”崔晓、“镇洋邮苑”唐中杰、“邮中聊车”闻企欣、“鼓山邮客”王海涛、“虹桥之恋”杨桂松、“半闲人”汪时东、“耳东陈”陈佳慧、“方寸绿茵”梅军、“爱生活、爱工作、爱集邮”王红旗、“咸阳李文”、“刘荣发”、“马踏飞燕片”谢刚、“盛京集邮”胡静波、“曹风增”、“老鹳”赫建、“士兵潜伏”宋鸿军、“我在故我集”郭士江、“风的味道”孙建军、“寰宇邮缘”马卫东、“老猴在家”张太镒、“岁月如歌”张绍钧、“冰川天地”张继明、“博士侯”高晓恩、“目子集邮”杨自学、“冰冰”谢冰冰、“澹台人家”沈双昌、“春潮”杜朝平、“在一方”贾彩旭、“星雨”傅媛、“红叶”张曰枫、“三叶草”胡坤(香港)、“北春绒”沈榕蓉(美国)等等这些不同层次的集邮博客,共同构成了宣传集邮的无形的网,这里面也包括赖教授、宏伟老师和我的博客。而这些集邮博客不是在单兵作战,更多情况下,组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圈,这就是博客圈。

王宏伟:博客圈?听起来很有意思,大家不要笑我,毕竟我开博的时间不长,还没有接触到这一层级。如果没有猜错的话,这个博客圈是一级组织吧?

赖景耀:博客圈是博客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博客网站上同主题或者相近的博客组成的“圈子”。如“文艺”、“体育”、“生活”等。每个圈里有“圈主”,“圈主”聘请“管理员”一同管理圈中的事务,主要是对新入圈人员的审核,对好博文的置顶加精管理。也有的网站叫做“博客群”。前边文忠说了,2006年5月,新浪博客第一个集邮博客圈——“集邮爱好者博客圈”,有15位集邮者的博客入选,其中就包括大家熟悉的“先睹堂主”邵林和“邮海扬帆”黄剑波两位。处在一个圈中的博客主人们,经常互踩博客,增加人气,虽远隔千里,却因为同样爱好比邻而居。

杨文忠:当个体的博客聚在一起的时候,总感觉缺了点什么,正像宏伟老师说的,需要有个组织,于是在博客中掀起了一股“建圈”热,相继建立了很多圈,这就是目前大家在新浪博客首页见到的分门别类的博客圈,其中有很多集邮类的博客圈,比如:开心集邮、集邮爱好者博客联盟、集邮家、集邮人生、集邮圈子、集邮会友休闲会馆、青少年集邮、风景日戳爱好者、中国集邮博客圈、“网邮会”集邮博客圈、旅游集邮博客圈、邮戳研究圈、集邮爱好者、齐鲁集邮论坛、集邮圈、专题邮戳※原地邮品、“旅游,摄影,集邮乐”、集邮联盟、集邮乐园、集邮文献、“集邮票@爱邮票”、集邮与交流、集邮者乐园等。博客圈的圈友多的三千多人,少的二、三十人。这些集邮博客的博主们很勤奋,他们每天更新自己的博客,吸引了很多网友的观看,

王宏伟:真没想到,在集邮界还活跃着这么多的博客和博客圈。每当看到大家在我的博客上的留言和对博文的评论,感到很亲切。同时这些集邮博客在宣传集邮方面对各类集邮报刊也是一个补充。

赖景耀:现在很多集邮者上网,除了在网上找寻对自己的有用的集邮信息,很多时候是在观看博友们对自己博文的评论,博客留言和博客纸条,并对这些评论、留言、纸条进行回复。同时也到博友的博客中互踩,评论、留言,针对博友的博文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也是博客间互踩的一个“潜规则”。

杨文忠:对访问自己博客的博友回访,也是尊重博友的一种方式。经常浏览博客的,都会注意到个人博客首页上,在个人资料下有“加好友”、“加关注”、“写留言”、“发纸条”等功能键,并且还有4行数字,分别代表了博客等级、博客积分、博客访问、关注人气,两个不同的个人博客相互关注后,不管是哪一方,只要有新的博文,对方马上就能知道,观看新博文也不用去登陆对方的博客,直接在“个人中心”中来实现。“博客等级”、“博客积分”是通过书写博文来实现,写的博文越多,等级越高,积分越多。“博客访问”、“关注人气”就是记录有多少人浏览过自己博客,有多人关注自己的一个统计数字,同样是数字越大,表示访问博客的人数越多、关注的人越多。在博客一族中,有一种“喜新厌旧”的习俗,那就是浏览博客的人都喜欢读新的博文,凡是浏览量大的、关注人多的博客,博主是很勤奋的,天天更新博客,给浏览博客的人常新的感觉。

关注、影响、新平台

王宏伟:博客的大众性,为集邮者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随着网络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集邮者加入进来,同时很多集邮类的博客不但得到草根群体的拥戴,很多平面媒体也在关注着博客的动向。大家之所以会选择新浪博客,是因为新浪网博客频道是全国最主流,人气颇高的博客频道。对于集邮者来说,“串门”很方便。

赖景耀:鼠标轻点,完成跨越万里旅行,足不出户,知晓最新集邮动态。之所以这样讲,是源于现代资讯的发达,已经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网络发达了,不代表个人的知识积累的增加,还是提倡古人讲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动与静有机的结合起来。每一个博客的拥有者,都是一位写手、作家、大文豪。因为您写的博客不是只有自己看的,既然选择了博客这种公开的网络日记的形式,那每一篇的博文都要认真去对待,因为还有很多博客的关注者。

杨文忠:赞成赖教授的观点。博客从诞生即得到了各种媒体的关注,并不因为写博客的人是草根一族就受到歧视,相反很多媒体还很注意个人博客中挑选适合发表的文章。以《中国集邮报》为例,当2009年12月25日正式推出“网络集邮”专版,将关注的视角直接对准普通集邮者的时候,我的一篇博文很荣幸成为专版开篇后的第一篇文章。从2010年1月19日第6期开始,在网络集邮版“网络邮人”栏目中相继介绍了宋冀平、李季、张文华的文章。从2月23日的第14期开始,推出了“博客精选”栏目,陆续介绍了“大河南街人”王光珉、“黄花塘义务兵”宋冀平、“冰川天地”张继明、“闻锺”杨文忠、“目子集邮”杨自学、“鼓山邮客”王海涛、我在故我集“郭士江”、“曹风增”、“云林书童”倪晋国等集邮人的博客,还在“点计量擂台”栏目中介绍了“集邮宝贝”王攀、“博士侯”高晓恩、“闻锺”杨文忠、“咸阳李文”李文等集邮博客。《集邮报》、《集邮博览》以及国内的很多集邮网站,也很关注集邮博客,尤为关注的是集邮知识方面的博文,发现有合适的马上转载,这对集邮知识的传播也起着推动作用。经常与博友们交流,知道很多人在撰写集邮文章时,有了灵感先以博文的形式发表在博客上,然后经过修改润色,再投给集邮报刊发表,这时的集邮博客也就成了一个文章中转站。我就是经常这样做。

王宏伟:我看了很多集邮博客,有介绍集邮知识、有展示集邮成果的、有记录集邮活动的,还有记录自己集邮过程中的收藏故事的,通过博客这个平台,向集邮的朋友传递集邮信息,向不集邮的朋友传授集邮知识,很多集邮博客的内容大众化,便于观看者理解,相信会影响很多人,所以这个平台一定要好好利用。

赖景耀:集邮博客的博文内容是有专业性的,我认为,在网络、博客这个开放的空间里,一定要实事求是,发表的博文,尤其是涉及到集邮知识、集邮历史、邮政历史、邮票历史方面的要有根有据,不要以讹传讹,更不能信口开河。集邮者是认真的,如果有不清楚的、有争议的问题,可以百家争鸣,但一定要有礼有节。今天在博客中的记录,有可能就是明天的历史依据,集邮来不得含糊。

杨文忠:集邮博客与集邮报刊在宣传集邮上作用是一致的,虽说集邮博客是个人的,但要有一个正确的导向。尤其是在开放的空间中更应该注意,开放不是无限的,都是有底线的,当突破了底线后,最直接的结果是关门大吉,如果那样的话,受损失的是自己。据我所知,网络上也实行了实名注册。而且,我也注意了新浪博客关闭了很多不负责任的博客。不瞒大家,去年我因为转载了一篇博文,我的博客就被新浪网关闭了,好在及时申诉,在关闭17个小时之后又重新打开,转载的那篇博文已经删除。尽管博客里的博文和图片没有受损失,但也为博友们提个醒,看似平静的网络平台一直是有风险的。

赖景耀:哈哈,文忠还出过这档子事。由此看来,博客虽说是个人的,还是蛮有影响力的,虚拟的网络空间也不是绝对保险的,也为大家提个醒,将自己认为重要的文章、图片及早做个备份,以免受到损失了后悔。另外还要提醒博友们,对户名、密码、验证问题及答案、身份证号等相关的信息一定要牢记。

王宏伟:对于网络和博客,我们要学习和掌握的很多,毕竟集邮者不是万能的,但只要善于学习,我觉得网络知识也一样会被集邮者征服,因为集邮者是最善于学习的。在充分享受高科技带来的成果的同时,利用好网络与集邮博客这个实用平台。

来源:此文刊登在《中国集邮报》2012第17期第7版学术研究”专版上,是杨文忠与《中国集邮报》王宏伟、全国集邮联会士赖景耀教授联合完成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