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邮票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闻锺:电台约稿之十六“邮票是百科全书”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行的邮票都会涉猎历史地理、科学文化、体育卫生、天文等多方面的知识,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寓教于邮。

也许人们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次天文奇观还留有印象,当年太阳系已知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九大行星,同时运行到太阳一侧的96°和114°张角范围内时,便近似地排成一条直线,人们把这种天象叫作“九星联珠”或“九星会聚”,上一次出现这种天文奇观是在1803年。据计算,九星会聚大约每隔179年才能出现一次,而这一种罕见的天象1982年3月20日和5月16日,从地球上竟然两次看到九星会聚现象,下一次出现要等到2357年了。中国邮政在当年5月16日,发行了T78《九星会聚》邮票,生动地记录了这一历史时刻,展示了宇宙奇观。这也是冥王星唯一一次留在中国邮票上的倩影。这枚邮票由著名邮票设计师张克让设计,以深蓝色的茫茫宇宙为背景,“九大行星”和太阳来了一个“全家福”,票图左边线附近还埋藏一阴文“九”字,凭借题材的优势,T78《九星会聚》获选1982年度最佳邮票。强调这个中国古代特别重视的最大阳数。邮票画面中,冥王星确实太“小不点”了,如今,人为决定冥王星“出局”,太阳系只剩下八大行星,或许再无“九星会聚”的机会,T78邮票转瞬成为历史的“绝唱”。

在20世纪,中国有几项重大考古发现,震惊世界。1900年5月21日,逃荒到敦煌莫高窟的一名道士,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内藏5万余件一千多年以前的佛教经典,社会文书,绢画,法器等无价之宝的藏经洞,再加上总计4万5千平方米精美壁画和2000多身彩塑及佛教石窟建筑。构成了敦煌艺术宝库,扬名中外。但这些宝藏生不逢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帝国主义国家开始了一场掠夺、瓜分中国古物的竞争。第一个来敦煌盗窃藏经洞文献的外国探险者是斯坦因,用很少的几块银元和一个绝对严守秘密的保证,换取了满满24箱写本和5箱经过仔细包扎好的绢画或刺绣等艺术品,是盗走藏经洞文献最多的人。第二个前来敦煌盗宝的人是法国的伯希和,经过挑选,向王道士提出想全部得到的要求,王道士当然还没有这样的胆量,结果,伯希和以600两银子,换得了藏经洞写本的精华,它们的数量虽然没有斯坦因进取的多,但质量最高,说不清有多少件是无价之宝。当中国的学者们得知敦煌宝藏的事情后,上书清政府,要求保护国宝,虽经清政府的经济抢救,但运输不善、管理不到位、并没有把藏经洞文献收拾干净,沿途又遗失了不少。押运官何彦升伙同亲友把其中的许多珍贵写本据为已有,真正入藏京师图书馆总共约九千多件。此后何彦升的藏品转卖到了日本,王道士隐藏起来的写本,一部分后来送给了斯坦因,还有一部分在1911-1912年间被日本大谷探险队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买走,最后一个来藏经洞盗室仅收获并非最少的人是俄国的奥登堡。敦煌文献的被盗,是中国近代学术文化史上的最大损失之一。难怪我国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悲愤地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中国邮政1952年发行的《伟大的祖国》系列邮票第一组,就是敦煌壁画,从1987年开始到1996年,用了10年的时间,发行《敦煌壁画》系列邮票6组36枚邮票,3枚小型张。展示了从南北朝至元代的绘画精品。

此外“北京人头盖骨”、“马王堆汉墓”、“河姆渡遗址”、 “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些惊人的发现,全部印上了中国邮票,有些还印上了外国邮票。让世人在无穷的回味中又增添了几分历史知识。有人做过统计,自人类文明史以来的一切重大科学成果,在世界各国的邮票上都有体现,邮票是强有力的实物教材,也是自人类最早文明以来,艺术、科学和人类一切进程的历史画册。作者:闻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