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采用了雕刻凹版印刷,此后陆续出现了石版、木刻版、铜刻版、珂罗版、凸版、胶版、照相凹版印制的邮票,甚至在某些特定环境下还有手刻蜡板油印和打字机打印的等等版别。
170年来随着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邮票印刷工艺、生产设备、应用材料日新月异,世界各国都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材料,使邮票画面变得越来越精美同时又具有民族特色。
在清代和民国时期,邮票是要送到日本或是英国印制,新中国成立后,除香港回归祖国金箔小型张在法国印刷外,所有的邮票都是在国内印制。1952年5月6日,中国与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中国-捷克斯洛伐克文化、邮政、电信及科学技术合作协议”,其中就包括北京邮票厂的设计和筹建施工。北京邮票厂于1956年11月15日开工建设,1959年正式投产,7月1日发行的纪62《“五四”运动四十周年》,就是北京邮票厂试印成功的第一套影写版邮票,自此新中国的邮票源源不断从这里印出。并形成了新中国邮票印制史上第一个辉煌时期,这个时期印制的许多邮票,已经成为新中国邮票的经典,比如纪7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第五组)》开国大典、特38《金鱼》、特44《菊花》、纪92《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二组)》、纪94《梅兰芳舞台艺术》、特54《儿童》、特56《蝴蝶》、特57《黄山风景》、特61《牡丹》、特63《殷代青铜器》等等。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吹走了人们心头的阴霾,给新中国的集邮事业吹开了新的花蕾,也迎来了新中国邮票印制事业的第二个辉煌时期,T28《奔马》、T29《工艺美术》、J4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第一组)》、T37《山茶花》、T41《从小爱科学》、T42《台湾风光》、T43《西游记》、J58《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三组)》、T54《荷花》、T56《留园》、T69《红楼梦——金陵十二钗》、T75《西周青铜器》、T79《益鸟》、J92《中国古代文学家(第一组)》、T81《西厢记》T100《峨眉风光》等邮票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1992年,河南邮电印刷厂、辽宁省沈阳邮电印刷厂也开始承担印制邮票的任务,1998年防伪的异形齿孔第一次出现在1998-15《何香凝国画作品》邮票上,中国邮票的印制水平在世界上已居相当的水品,至今为许多国家承印过邮票。
1987年,中国加入邮票印制业的国际组织——“政府间邮票印制者会议”并出席了第二届会议,在第三届会议上,T129《中国兰花》邮票获得了最佳胶版邮票将、在第四届会议上T158《韩熙载夜宴图》邮票获得最佳邮票创新奖、第五届会议上1992-3《杉树》邮票获得了最佳胶版邮票奖、此后2001-20《古代金面罩头像》邮票获得最佳印刷奖、2004-26《清明上河图》邮票获得最佳印制奖。
现代邮票印制多采用雕刻凹版、照相凹版、胶版以及各种印刷版混合套印等方法,及时了解邮票的印刷的基本知识,对于提高集邮者的欣赏能力和鉴别能力,有针对性的收集研究邮票,大有益处。作者:闻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