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邮票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让邮票走进集邮册

此前,邮政实施了一些新政,但近来邮坛的状况依然可以用低迷来概括。为此,如何让邮票走进集邮者的集邮册,这个老话题再次成了邮人探讨的焦点。
  如今的邮坛,一方面仍是新邮屡屡遭遇打折的难堪;另一方面还是非预订户集邮者,在集邮公司柜台,同样遭遇无法购买新邮的难堪。不仅非预订户集邮者买不到新邮,全额预订的集邮者,遇到题材好的心仪邮票,包括“建国60周年”、“唐诗三百首”等,想多购几套,同样也得不到满足。
  年年如此,如此年年,新生的集邮代因为这道门槛放弃了前行的欲望。一些老集邮者,在与销售部门多年无效抗争后,终于心灰意冷,逐步放弃了集邮爱好。上世纪80年代,逢新邮面世,总是集邮者快乐的节日,平常不见的邮友,都借这个机会与大家进行交流,集邮的热情,集邮的欲望,也由此得到进一步提升。
  现在的集邮,以“整年”为单位,以“整取”为方式,再加上所谓的高档集邮册,集邮根本无“趣”可言。新邮发行当日,集邮公司的营业大厅(好多地方已经将“集邮”缩小至柜台,甚至完全关闭)门可罗雀,几乎闻不到一丝集邮气息。如何让邮票走进集邮者的集邮册,让“集邮”真正意义上的名至实归,这是一个老得不能再老的话题,但这么些年来,却始终没有引起发行方的足够重视。为什么?说白了,还是邮票发行方“老大”心态在作崇。
  集邮邮票发行,本是发行方与集邮者两者互利互惠的游戏,却变成发行方独裁霸道、揽取钱财的合理渠道。游戏主动方既然太精明,大利小利都不肯相让,从而使被动方无法从中获得游戏乐趣,那么选择放弃就成了他们最理智的行为。惹不起躲得起!这是中国人固有的处世之道。新邮发行在经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短暂辉煌之后,自己打倒了自己,终于成为新千年一代孤独英雄。
  改变这种局面并不难,关键就是要发行方摆正自己的位置。2010年,邮票发行属于企业行为,对集邮者,这种局面肯定是有影响的,虽然同有面值,但此处的面值,已经是代用券,与“国家邮资凭证”稍稍有一些偏离。越是这样,作为发行方,就越应该注意对集邮群体的培育,加强对集邮文化的重视,淡化“集邮”为邮政收入主要增长点的意识。
  一句话,要让“集邮”邮票重新走回集邮者的集邮册,短期看,可能邮票发行方会有些经济利益上的伤害,但从长远眼光看,从发展眼光看,无论是对集邮活动,还是对集邮事业,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