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邮票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访《风筝(三)》特种邮票设计者沈嘉宏

2023年9月9日,“2023集邮周”最后一天,中国邮政发行《风筝(三)》邮票1套4枚。这套邮票不仅是本届“集邮周”期间发行的第3套邮票,也是《风筝》系列邮票中断36年后再谱续曲。日前,记者采访了邮票设计者沈嘉宏先生。

记者:风筝在传统文化中有什么象征和寓意?您有过放风筝的经历吗?

沈嘉宏:风筝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春秋时期墨子以木头制成木鸟,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子的风筝材质;汉代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开始在竹架上糊纸做成风筝,称为“纸鸢”;南北朝时,风筝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风筝出现在诗歌中;到了宋代,放风筝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清明节和重阳节放风筝也成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从明代开始,风筝经由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

放风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寓意放飞理想和希望,风筝放得越高,就代表越有福气。

这次发行的《风筝(三)》邮票上的4种风筝“金玉满堂”“瑞狮如意”“仙鹤童子”“葫芦万代”,名称都十分吉祥喜庆,有着福气、长寿等象征意义,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文化是一致的,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记得20世纪80年代,我上小学时,还自己动手做过风筝呢!当时先用竹子编好框架,再用纸糊,又用木头做了一个绕线的工具,还买了很多线,整个风筝都是自己手工制作完成的。最后拿着亲手制作的风筝到郊区去放,开心极了,我觉得亲手制作风筝的过程很有趣,这是一段美好的童年回忆。

记者:我国发行的前两组《风筝》邮票都是已故女邮票设计家潘可明设计的,都发行于20世纪80年代,距今也有约40年了,设计这组邮票之前,是否参考了前两组邮票?您还见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发行的风筝邮票?

沈嘉宏:潘可明老师设计的前两组《风筝》邮票,的确是经典,其实我小时候就见过这两组邮票,这次为了设计第三组邮票,我又更加仔细地研究过。我尤其喜欢第二组,这套邮票是纯手工绘制,色彩鲜艳明快,图形穿插非常严密。每枚邮票都有一个蓝天白云的背景,而且全套4枚邮票是两两相连的。我还见过早年我国港澳台地区发行的风筝邮票,以及日本、加拿大等不少其他国家发行的风筝邮票。我觉得《风筝(三)》邮票应该坚持这个系列简洁的设计特色,跟国外和我国其他地区发行的邮票有所区别。

记者:《风筝(三)》4枚邮票分别表现了哪几种风筝?它们都有明确的产地吗?能否介绍一下各枚邮票上的风筝?

沈嘉宏:这组邮票撷取了我国山东潍坊、江苏南通、天津南北不同流派收藏级别的4种代表性风筝,属于民间艺术珍品,不仅寓意吉祥,形象也很有观赏价值,4枚邮票都展现了风筝的正面观赏效果。

第1枚邮票上的“金玉满堂”是山东潍坊风筝的代表作之一,属于硬翅风筝,由金鱼、荷花图案组成。金鱼头部是立体的,使用潍坊扎制技艺,融合了民间绘制手法,造型新颖,寓意金玉满堂、富贵吉祥。

第2枚邮票上的“瑞狮如意”产自江苏南通,属于硬板子风筝,为江苏南派风筝的代表作之一。江苏南派风筝的特点是由若干方形、竖方形组合而成,上面布满由葫芦、毛竹、白果、龙眼制作的大小不一的哨口,保留了古代风筝“弦响碧空”的特点,升空后哨口声和谐悦耳。该作品高2米,由瑞狮、八宝如意图案组成,寓意权威、吉祥繁荣、生生不息、吉利祥和。哨口按“品”字形排列,上方哨口红色金口,下方两个大哨口手绘狮子滚绣球,在放飞时音响效果独特。

第3枚邮票上的“仙鹤童子”也是山东潍坊风筝的代表作,属于硬翅风筝。风筝造型是一个手持栗色灵芝的童子骑于仙鹤背上,仙鹤口衔两枚仙桃,展翅飞翔。该风筝的特点是民间气息浓郁,色彩明丽,寓意吉祥安康,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第4枚邮票上的“葫芦万代”是天津风筝的代表作,属于大型软翅组合风筝,可折叠、组装,便于携带,其图案中部为葫芦元素和花丛,四周围绕5只色彩斑斓的蝴蝶,寓意多子多孙、幸福绵长。

记者:《风筝(三)》邮票采用了哪种设计方式?

沈嘉宏:邮票采用了手绘加电脑绘制的设计方法,先用手绘勾线,再用水彩、水粉上色,然后在电脑中进行调整。

记者:如果让设计者选择邮票的图案内容,您会选择什么样的风筝?

沈嘉宏:单纯从设计角度来讲,设计师可能更倾向选择那些结构特别简单的风筝,因为这样设计效果较好,票图容易出彩。但从选题角度来讲,风筝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组邮票的内容包含了我国南北不同流派的代表性风筝,每枚邮票所要表现的内容都是专家经过多次选题论证精心确定的,邮票是命题作文,设计者无从选择,只能尽自己最大努力克服设计上的困难。

记者:这套邮票在设计上面临什么困难?

沈嘉宏:这组邮票有两个设计难点,也是两对矛盾统一体:一是既要与前两组邮票风格统一,又要不失现代的特点,而传统与创新之间很难平衡;二是图案效果既要不失真,又要达到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结合。邮票上的4个风筝体量大小不一,尤其是第2枚“瑞狮如意”和第4枚“葫芦万代”上的风筝都有2米多高,部件和纹饰特别繁复,细节描绘十分精细,如果设计图稿也面面俱到,缩小到邮票尺寸就会糊成一团,很难看出是什么了。所以我对这两枚邮票上的风筝部件和图案进行了统一的归纳整理,最后的效果我觉得还可以,这两个难点基本上算是克服了吧!

记者:这组邮票在票幅、构图、色彩上是如何处理的?是否体现了系列邮票的特性?

沈嘉宏:登上这组邮票的风筝尺寸偏大、部件繁复,所以我选择了稍大的票幅尺寸;另外,由于风筝形状偏长,加上前两组邮票都采用了竖式票形,为了体现系列邮票的统一性,因此《风筝(三)》也选择了竖式票形。最终根据风筝的具体规格采用了30毫米×50毫米的“瘦长”票幅。在构图和色彩上,因为风筝本身的图案和色彩已经非常丰富了,所以邮票上只采用了淡蓝色的天空背景,没有设置邮票边框,也没有其他多余的元素,以突出邮票主图的风筝。另外,由于我对风筝繁复的构件和图案进行了一些归纳处理,使邮票整体上看起来简洁明快,保持了这个系列的一贯风格。

记者:邮票做过哪些尝试和修改?

沈嘉宏:邮票在设计过程中经历了多次修改,我还尝试了一些其他方案,其中一个方案下方的背景中有人们放风筝的各种动态;另一个方案同样以天空为背景,我又对天空做了一些特技处理,元素非常丰富,这些创意也得到了专家和评委的肯定,但由于增加了印刷难度,而且会影响邮票主图的表现效果,所以最终都没有采纳。

记者:邮票采用了哪些印制工艺?邮票的印制工艺与邮票设计有哪些互动?

沈嘉宏:《风筝(三)》邮票的印制工艺设计与邮票设计风格一致,同样简洁鲜明,突出风筝造型。印制部门对邮票图案中的风筝线条着重进行工艺制作,每图风筝的不同位置运用珠光油墨做了局部效果。邮票采用6色影写版印制,其中中黄(发黄荧光)、专红(加密红荧光)、桃红(发红荧光)、天蓝(发蓝荧光)4种颜色的油墨在紫光灯下会呈现相应色彩的荧光,增加了邮票的趣味性。整套邮票上的风筝色彩变化丰富,深浅虚影渐变柔和,细节精致。

记者:这组邮票与前两组邮票发行时间相隔近40年,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都发生了变化,《风筝(三)》与前两组邮票之间是否存在“代沟”?

沈嘉宏:前两组《风筝》系列邮票都发行在改革开放初期,分别发行于43年前和36年前。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元。特别是近20年互联网时代的崛起,使人们的生活、邮票收藏、邮票设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如今邮票设计出现了很多新理念和新的表现方式,邮票印刷工艺也不断与时俱进。

40年前,集邮方兴未艾,放风筝也是青少年及社会大众普遍喜爱的活动之一;现在集邮已经不复当年的辉煌,风筝则走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风筝(三)》邮票发行的时代背景与前两组不同,但邮票主题没变,仍以全国有代表性的风筝作品为表现内容,在全套枚数、票形、设计风格上努力与前两组保持一致,全套均为4枚,也都采用了竖式票形、影写版印刷,设计风格都简洁明快,所以即使发行时间相隔数十年,整个系列邮票仍十分紧密,我认为应该不存在“代沟”。

记者:您认为这组邮票与前两组相比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时代的进步?

沈嘉宏:从三组邮票的图名来看,《风筝(三)》邮票的图名不仅朗朗上口,而且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吉祥文化;从邮票印制工艺来看,专色、珠光油墨、多种荧光色彩油墨的运用以及微缩字母,都让这组老系列邮票的“新枝”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记者:这套邮票于“2023集邮周”最后一天“压轴”发行,作为设计者,您对它有何期待?

沈嘉宏:这套邮票被安排在“2023集邮周”发行,说明发行部门对它的重视。我国很多古诗词和古画中描写和描绘了儿童放风筝的经典场景,但现在吸引孩子们的东西太多了,城市生活中几乎看不到“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动人景象了。我晨跑时偶尔会看到有人在放风筝,大多是老年人。风筝集艺术、文化、科技、体育竞技于一身,希望《风筝(三)》邮票的发行,能够让老集邮者继续《风筝》系列邮票的收藏,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尤其是青少年能够喜欢这套邮票,并去亲身体验放风筝的乐趣。来源:中国集邮报  作者:记者 小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