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邮票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邮票的发行量与其说是由题材来决定还不如说是由版式决定

现在邮票的发行量与其说是由题材来决定还不如说是由版式决定。2019年这样的奇葩现象已经出现,到了2020年就更加明显了。原本发行量的多少应该是由供需决定的,热门题材需求量大,发行量应该大一点,而冷门题材需求量小,发行量也该少一点。而现在的邮票除了及其热门的题材,如国庆和抗疫,其他题材的社会需求量其实并不多,毕竟现在集邮者已经是凤毛麟角,冷热门的需求量也差不多。只不过热门题材邮政会多做几种产品册,但产品册多的并不意味的消耗量能大多少。因为现在市场疲软,产品册多了也卖不掉,一般多的也就是2万册,少的几千册,大部分品种产品册消耗的量不到50万,和发行量对比也不算什么了。

《中国登山队登顶珠峰六十周年》纪念邮票

大版是邮票印制的单位,2001年以前大版普遍较大,含邮票40-50套,2002年开始大版改成20套,之后越来越小。2019年开始20枚的大版已经几乎不发了,原因是20枚太多,会使得大版数量减少。邮政还指望着大版开发产品册,目前来看大版册的销量还算好的。如果大版都是传统的16-20套,那么数量会少很多。2019年发行量已经公布了27套,其中5套700多万的票大版所含套数都很少,《中国植树节》纪念邮票(12套);《中欧班列(义乌—马德里)》特种邮票(6套);《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六十五周年》纪念邮票(8套);《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通航纪念》纪念邮票(9套);《中俄建交七十周年》纪念邮票(8套),这五套票可以说是2019年发行量最少的品种,都是800万以下,无独有偶,大版都很小,最多的植树节只有12套。2020年也是如此,800万以下的邮票数量虽然多了,但大版越来越小,《中国剪纸(二)》特种邮票(12套);《吴冠中作品选》特种邮票(8套);《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五十周年》纪念邮票(10套);亚洲文明(6套);《动画——葫芦兄弟》特种邮票(6套);《中国登山队登顶珠峰六十周年》纪念邮票(12套);《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邮票(12套),这样看来700多万的套票大版是没有超过12枚的。而16枚大版发行量就激增到800万以上,如红楼970万;玫瑰890万,这些都是16枚大版。今年只要是大版套数多的,那发行量肯定不小。而大版若是12枚以下,无论是何题材都能做到700多万。这是什么原因?为何现在大版规格决定发行量?

这还要和现在收藏的品种有关。JT时代收藏四方连都很奢侈了,大版没几个人会收。而到了现在,大版已经成为集邮者收藏的品种之一,甚至有些人只收藏大版。这样一来,大版的需求量上升。如果发行量较少,如亚洲文明720万,大版改为16枚,那么只能产生大版45万版,大版册要占10万,还剩下35万,套票预定和零售首日封等还要占大约470万套,也就是29万版,剩下的大版只有6万版,大版产品册怎么也得占1-2万,年底邮政还要开发年册,这样算下来根本不够。如果大版改成6套,那剩下的大版数量会多达20万版以上,邮政可以游刃有余的制作各种产品册。

总体而言,大版变小是邮政圈钱的新手段。这样的手段比较隐蔽,毕竟大家看到的是发行量降了,并且降到2006年水平甚至更低,只有700多万哎,邮政好有良心啊!但实际上大版的数量和2006年已经不能同日而语。如2006年发行的民间灯彩邮票,发行量785.1万,大版20枚,大版数量只有39.3万,算上套票预定破版首日封等,最终存世量也就是10万左右。而吴冠中作品选发行量780万,大版却有97.5万,存世量也高达38万版,远多于2006年大版。当然这样的精打细算也是没有办法,邮政还要靠邮票赚取暴利,单纯的面值出票,邮政心有不甘啊!作者:邮海浮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