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邮票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如何看待2018年邮政减量政策

前几日邮政开会放出消息,2018年将减量27%,减量幅度达到或超过央行狗币的减量幅度。要知道猴币和鸡币都是5亿的量,狗币发行3.5亿,减量幅度为30%,也就是说2018年的减量幅度有可能超过30%,看来27%还是个保守的数字。这么多年来第一次提前公布生肖票发行量,2018狗票的发行量确定为比2016年的猴票少600万,猴票发行7500万,也就是说狗票最多也就是6900万,这个量已经接近2013年的三轮蛇票,为第四轮生肖票发行量最少的品种。

很多新入坑的小白并不理解为何邮政减量,其实这对于中国邮政来说十分寻常,历史上减量和增量总是在交替进行,以此来调节市场。总的来说,每当市场火爆就会增量,实际效果就是火爆的市场被浇了冷水,大量邮票开始下跌;而当市场极度疲软的时候就会减量,减到一定程度,邮人回归,邮票炒作加剧,市场再次向好,向好之后再增量。虽然邮票发行部门变了,由原先的邮电部变成国家邮政总局,2009年10月后又改成了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但本质上没有变,发行邮票的题材差别不大,可以说只是换汤不换药。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无论哪个部门主管邮票发行,都是以经济利益为中心,这个导向没有变。

纵观1980年以来的邮票发行量,几乎找不到连续几年发行量一样的年份,每年都是有增有减。1980-1983这几年发行量较少,因为全国没有开展预定工作,JT票的发行量是以零售以及邮政通讯需求量为制定标准,这也使得一套票中各枚不同面值的发行量相差很大,往往高值票如30分、40分、50分、60分、70分、80分使用量较少,发行量也就很少,一般为300万以下,最少能到100万,从而形成了筋票;小型张由于面值高发行量更少,都在百万以下,甚至10-25万;8分的平信面值则会发到1000-1500万,甚至某些题材达到3000万,远大于高面值的发行量。凭心如论,JT票以及1992年之后的编年票,邮政发行的根本目的并非用于寄信,而是收藏,有点像央行发行的金银纪念币,当然门槛要低得多。只不过80年代初人民收入很低,普通人月收入二三十元,谁会花3元买一套奔马邮票,3.91买一套齐白石作品选,这可是超过十分之一的月收入啊!人口中超过80%在农村居住,且文化层次较低,集邮需求量少的可怜,很多邮票以海外为重要市场,这才有了今天大量的回流票。从而导致这几年邮票发行量稀少。

1984年开始全国开展了邮票预定的政策,经过十年浩劫之后,集邮活动在中国各地全面复苏,很多年轻人加入了集邮队伍,这个时候为了满足人民群众购买邮票的需求,邮票发行量自然开始增加。很多人预定了1984年邮票获了利,尤其是小型张,2元面值,发行当天就能以五六元甚至是十几元卖出去,这可是不少的利润,以至于更多的人预定了1985年邮票,当然邮政也同时进一步加大发行量,使得1985年邮票发行量涨到千万以上。邮票发行量大了,出现了打折,很多人退订,极大的影响了1986年邮票的行情。于是邮政于1986年年底开始减量,这一减量过程一直持续到1987年。邮票发行量从1985年的千万级别降至600-700万的级别。小型张也没有再次出现熊猫那样1200多万的巨量,全部回到了500万以下,甚至300多万。当然由于1987年发行量的确少了很多,行情又开始了,很多人开始预定1988年邮票。到了8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确立,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出现了不少邮票贩子,经常是以100套为单位预订邮票,邮票的预定量在这些邮商的带动下迅猛上涨,到了1989年全国的预定量已经超过800万,自然邮票的发行量也在飞速扩大,到了1989年邮票发行量已经达到并超过2000万,小型张1000万已经很平常。这样的发行量持续了三年,到了1991年集邮的人越来越多,更多人把集邮当成了挣钱的工具,一个投资品。全民集邮的时代从此拉开。

正是由于1991年市场再次火爆,全国各地对邮票的需求量加大,邮电部1992年决定对邮票发行量进行了第一次大幅度增加,从1800万直接涨到了2500万,到了下半年更是增加到5000-6000万,这样一来,自然很多人如愿以偿订上了邮票。但邮政并没有充分调研,只是预测了一下市场需求量,就盲目的加量一倍多,当然会带来严重后果。1993年邮政不接受教训,继续增量,比1992年又增加50%,发行量普遍超过5000万,某些邮票超过1亿,并且放出全国集邮者超过3000万的厥词。邮票发行量的快速增长,还是受到了市场的惩罚,很快到了1993年大量邮票打折,小型张也打折,很多邮人再次退订,于是邮政开始了艰难的减量历程,1994-1996连续三年减量,到了1996年发行量降至接近1991年水平,从而诱发了1997年的一轮大行情。

1996年下半年市场开始向好,众多邮人集体回归,疯狂预订1997年邮票,自然邮政又开始增量,并且连增两年,从1996年2000万的发行量涨到1998年3200万的发行量,从而使得中国邮市再一次陷入困境。1999年前后出现了一大波集邮者退坑的现象,原因就是大部分邮票发行之后即打折,一年下来不但赚不到钱,还要赔钱,再加上1998年预定款的提前收取政策的实施,邮票面值的大幅度增加,使得邮票预定量迅速下降。邮政面对预定量的减少,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减少发行量,于是从1999年开始,几乎每年在预定前夕都会放出第二年发行量会减少百分之多少的信息,当然的确也有减少,但行情并未立即变好,1999-2006连续减量七年,终于到了2006年发行量降至680-780万,这样的量基本上达到了邮政的底线,达到了量变到质变的要求,于是2006年邮票终于不在打折了,几套量少的品种还有些许涨幅。

很多人会说以前的邮票消耗大,但实际上消耗的确比现在大得多,尤其是2003年以前手机还未普及,寄信还是主要的通讯工具。但也不是编年或JT大量能在寄信窗口买到,能轻松买到的还是普票,后来还有邮资封、邮资已付的戳子等,用邮票尤其是编年JT寄信的比例还是非常小。只有在邮票打折到了一定程度,某些邮局库存过多的情况下,才舍得拿出一部分纪特邮票用来通信,大约是2000-2005年左右较常见。所以说,认为以前的邮票寄信用掉了大部分,也有些武断。但邮政后来实行了几次销毁,倒是的确减少了不少1992-2004编年票的存世量。可见邮政宁愿销毁,也不愿将其投入到寄信领域啊!

2007年之后预定量有少量上升,尤其是2008年奥运之年,预定量猛增,所以连续两年增量;由于发行量再度涨到千万以上,使得行情变差,于是2009-2010年又连续两年减量;2011-2014年又小幅度增量,每年增量幅度控制在5%以下。2015年行情火爆,预定量暴增,发行量也再次暴增;2016-2017预定量还在上涨,自然发行量也是水涨船高;2017年行情极度变差,成为十年来最差年份,绝大部分新邮深度打折,当然很自然邮政又开始减量了,于是就有可2018年减量27%的消息,这也是近十年来第一次公布减量的确切数字。

总的来看,邮政增量都是悄悄进行,从不会对外宣称第二年会增量,所以增量都是在不经意间进行的。而减量却几乎每年都会宣传,尽管有的时候不见得真减少。记得从2011年开始几乎每年预定前都会放出“总量控制,适当从紧”这样的诱惑字眼来引起大家的联想,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紧,而是随着市场的热度逐渐增量,可以说如果2011年开始发行量不增也不减,也不会出现现在这样疯狂打折的局面。但邮政每次碰到送上们来的蛋糕都是抵挡不住诱惑的,总是不想让到手的鸭子飞了,所以一旦预订需求量增加,加量也就在所难免,当然还会美其名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大部分集邮者都是有趋利性的,只要有利润,就会自动涌现出来。近四十年改革开放的中国集邮历史一次次循环上演这样的规律,相信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还会这样发展延续,这也是中国集邮事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作者:邮海浮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