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邮票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浅析“打折季”对邮市和集邮者的五点影响

2017年邮市的“歇夏”似乎来得太早了一点,“小暑”还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时候,邮市就已经“歇菜”了。

当前的打折票品,无论从时间和力度上,波及范围上,都已经远超1992年的邮市“熊市”。不仅仅是编年票一家独打,JT票、老纪特、编号票、邮资封片、短腿邮品等,纷纷以争先恐后的形式加入到了下跌的行列,玄奘四连体小型张直接跌破发行价。

邮市同当前纪念币市场可谓是一对“难兄难弟”,所不同的是,纪念币市场是央妈废寝忘食的连续两三年内用一亿枚百元航天钞、三亿枚十元航天币、五亿枚十元生肖猴、五亿枚一元抗战胜利、五亿枚五元孙中山、五亿枚十元生肖鸡高密度高频词硬生生的“砸”下去的,才保持了面值运行的欣喜局面。好在纪念币是国家法定货币,面值就是底线,如果换了邮票,早就跌趴下了。

《丙申年》特种邮票

虽说这几年邮票发行量、邮资封片发行量也是一路水涨船高,相对于央妈五亿枚,连零头都不够。全民追捧的第四轮生肖猴,黄永玉老先生“封笔之作”的金字招牌,7499.66万套的惊天发行量,已经是全国人民可以承受的上限了。

反观那些没有“美猴王”护身的邮票,一般的发行性都不超过2000万套,一千七八九万套,一样都难逃打折的宿命。就连发行量1100万枚的玄奘小型张、48万枚的玄奘四连体小型张,一样难逃打折和跌破发行价的尴尬。

“打折季”就如同一把双刃剑,不少邮人在拍手叫好的同时,没有意识到它的风险性和危险性逐步增大。很多邮人单纯站在方面用邮和购邮的角度,不仅不反对“打折季”,反而呼唤和盼望“打折季”来的越猛烈些,甚至是成为今后的常态化。

“打折季”的危害性有以下五点。

一是损害了全体集邮者的切身利益。

“打折季”的加剧和波及,客观上损害了全体集邮者的利益,使集邮者手中现有的邮品贬值,升值遥遥无期。按照面值从邮局购买到的邮品,不得不面对邮市打折的尴尬。如果仅仅是依靠集邮者自寄、互寄的消耗,面对一千七八百万的发行量,无异于杯水车薪,起不到丝毫的作用。

二是损害了中国邮政的信誉。

“打折季”受到损害最大的是中国邮政的金子招牌,广大集邮爱好者、“年册族”、投资者之所以选择集邮,亦或是邮品投资,正是有中国邮政的金字招牌。“打折季”的波及和延伸,无疑相当于邮市中的“熊市”和“股灾”,中国邮政作为“始作俑者”备受广大集邮者、投资者、参与者的口诛笔伐也就不足为怪,如果不积极采取措施,一味地把责任推给市场,推给集邮者,对当前市场变化不闻不问,依旧按部就班增大发行量,不改变发行机制,任凭“打折票”满天飞,最终会让中国邮政的金字招牌蒙羞。

三是损害了全体投资者的利益。

如果“打折季”成为常态化,傻子都知道从邮市直接购买打折票,而不是辛辛苦苦从邮局预定,预定既占用投资者大量的资金,无法用预定资金去获得相关年化投资收益。打折后的邮品又严重影响投资者的变现率,投资收益率不足抵消占用资金损失率,谁还会早早把大量资金交给邮局去预定“命中注定”的打折票。

四是损害了年册预定者的利益。

如果花了201元辛辛苦苦预订的邮票年册,到了年底发现连面值都保不住,实际上处于亏损状态,来年预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如果“打折季”成为常态,谁不懂得到邮市打折购买年册,而不是高价从邮局预定的道理,主动为中国邮政打折买单的“活雷锋”不多,“傻子”绝对没有。

五是加剧了集邮荒流失人员。

目前,邮票作为一种投资品种,无可厚非。大量的资金参与其中,伴随着邮币卡市场的兴起、电子盘交易,客观上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参与者。一旦“打折季”成为常态化,说明参与其中的人少了,少到了市场已经无法消耗一千七八百万,乃至二千多万的发行量,不得不用大量打折抛售、“挥泪斩马谡”的办法割肉套现,这才是最可怕的。因为集邮作为投资无人问津,大量资金和参与者转战钱币、粮票、火花、连环画、地铁卡、站台票等票证收藏领域,只能令原本人才凋零,青黄不接的集邮活动更加雪上加霜,前景堪忧。

当前的“打折季”,远非市场化可以控制和消化,远非广大集邮者一厢情愿的用邮消耗,远非打折过后雨过天晴可以一笔带过。中国邮政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减少发行量,增大市场投放量,全国各个省分地市集邮公司、柜台不限量供应,用市场化的手段最大限度消耗库存,减少负面效应,让利于广大集邮爱好者,维护中国邮政的金字招牌,为明天邮票预定打下坚实的基础,重新捡拾起广大集邮者的信心。

要知道,广大集邮者的信心比黄金还宝贵。失去了信心,失去了民心,邮政,路在何方?作者:西安左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