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邮票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关于邮票珍罕性的评价

对于广大的专题邮人来说,珍罕性是一个令人十分头痛的问题,规则中有珍罕性的要求,邮集中需要珍罕性。然而珍罕性往往又需要雄厚的财富作为前提保证,因此广大的工薪层专题邮人只好望邮兴叹,没有珍罕邮品无法参与高层次的竞争了。

对此,笔者深有同感,也一直对此有不同看法。个人认为关于珍罕性的评价,一直以来存在两个较为显著的误区:

一是过分夸大了珍罕性的分值及作用。在专题评审规则中,珍罕性是和品相在一起合计25分的,细分之下品相10分,珍罕性15分。然而在我国许多报刊杂志中出现的文章,以及不少“专家”介绍相关知识组集经验等讲座上,一味夸张珍罕性,把“品相和珍罕性”的25分统归在珍罕性名下,往往避而不谈“品相”,从而把品相的分值遗忘了。从而导致以讹传讹,信口开河“珍罕性25分”。一些基层在这样的误导下,把珍罕性吹得越来越不正常了,从而使一些邮友失去信心。尤其是“珍罕品”定高下的论断,实在是一种误导。仔细分析一下国内许多优秀的专题邮集在世界邮展上的得失分情况,会发现就算整部邮集总价值不是很高,投入也不很多,但珍罕性失分也不是很多,多数都能拿到10分左右,丢分多在4-5分左右。

二是对珍罕性的理解厚此薄彼,厚珍薄罕。珍与罕不完全等同,珍贵的不一定罕见,罕见的也不一定很贵。有一个笑话,某县邮展,一部动物邮集因使用了“四方连”猴票,在评审中获得一等奖,评审员曰:“有哪一部邮集有它的值钱”!后推荐参加省展,会审中就被淘汰了;另一部仅获二等奖的邮集却通过了,并在省展获奖。省邮展上一位行家谈到此事说,只要有钱,上邮市立马就可以买到版票,贵又怎么样,不存在收集难度;而这枚仅用一天的临时邮戳,专题信息又很恰当,又难收集,有钱也买不到,对不懂的人而言,1元钱他也不要;对懂的人来说,那就很珍贵了,也许四方连猴票也不换。此言一语中的,珍罕性的主题应该是收集难度而非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有一定的参考可较价值,但更应该看重其收集难度。笔者比较了北京“99世界邮展上最高分的三部国内专题邮集,《说茶》及《鹰》两部邮集中,较早期的邮品很多,古典邮品也不缺乏,尤其是《鹰》,珍品多得令人惊奇。而《风》邮集相比之下,早期邮品就少得多了,珍品也不如前两部那么丰富,那么突出。但在评分上,前二者品相和珍罕性22分,后者21分,仅仅相差一分。再仔细分析一下《风》邮集中的素材结构,会发现其收集难度也是极高的,其中专题邮戳和丰富的变体错体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