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邮票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邮票选题该往何处去

每到岁末年初,除了总结一年来的方寸成果,集邮爱好者们还会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新一年的邮票选题,共同期待来年循着这份“清单”而逐一展开的集邮活动更加精彩纷呈。

大而言之,有着“国家名片”之称的邮票,其选题涵盖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艺术、自然风貌等各个方面,从某种角度而言,邮票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从五花八门的邮票中即可管窥该国概貌,我国也不例外。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发行的众多邮票中,不难看出历史的印痕,时代的变迁。正是因为邮票的这种特殊地位,和世界各国的邮政部门一样,中国邮政一直都非常重视邮票的选题,早在1986年即出台了相关规定,其后还曾两次修订,但邮票选题毕竟是个复杂的工程,其执行过程中也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尤其是近些年来,邮票选题是否规范屡屡成为邮人话题。那么,邮票选题规范究竟该不该再次修订呢?邮票选题工作能否与时俱进呢?本期“视点聚焦”,围绕着邮票选题,让我们来听听一位集邮爱好者的看法,在此也期待着大家的思考和回应——

邮票选题工作,是邮票整个发行工作中至关重要的基础工程;“邮票选题”选得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我国“国家名片”的优劣。对弘扬先进文化,发展集邮事业,邮票选题工作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影响力。

新中国成立后,邮政部门对邮票选题工作非常重视,使当时的纪特邮票发行百花齐放、欣欣向荣;但因没有“选题规范”的制约,终使“文革”浩劫严重地创伤了纪特邮票的发行工作。“文革”结束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邮政部门开始重视选题规范的制订:1986年,邮电部邮票发行局制订了《关于邮票发行的方针和选题基本原则》;1994年,邮电部又颁布了《关于邮资凭证发行问题的若干规定》,对邮资凭证的选题原则进行了修订;2002年,国家邮政局下发《关于邮票选题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使邮票选题有了明确而具体的规范,使邮票选题工作走上了“以规范取代随意”的科学轨道。但最近几年,随着形势的发展与变化,纪特邮票选题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违规的选题时有所见:

一、采用了“未实现、未完成的事物”、“商业性的广告宣传”等选题。

前者如2009年6月18日发行的《杭州湾跨海大桥》邮票的第2枚“海中平台”、 2010年1月21日发行的《上海世博园》邮票的第2枚“中国馆”等,后者涉嫌的有2010年11月20日发行的《中医药堂》邮票。

二、发行了与现行《规定》要求不相符的邮票。

1.《规定》中关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纪念邮票”,明确规定“发行方式为几个人一组”,但实际发行时都为一人一套;

2.关于“节日纪念”邮票,规定除建党、建国、建军逢整十周年纪念日外,“其他节日,包括国际性、全国性的节日和地方性、专业性的节日,不发行纪念邮票”,但实际发行了如《“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一百周年》《国际护士节一百周年》等多套节日邮票;

3.关于“会议纪念”邮票,规定“各类国内会议和国际会议,原则上不发行纪念邮票。如确有需要,酌情发行相关内容的其他类邮资凭证”,但《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第十届世界旅游旅行大会》等邮票都照样发行,尽管这类邮票中不乏精彩者;

4.关于“成立纪念”邮票,规定“各类社会组织、团体、机构、部门的成立纪念和其他活动纪念,不发行纪念邮票,但《中国电视事业暨中央电视台创立五十周年》《新华通讯社建社八十周年》相继问世,与此规定相抵触。

三、一些新问世的系列,如“中外联合发行”“大学建校纪念”等,以及《中华书局》《中国银行》等“单位”的特种邮票选题,都缺乏《规定》上的依据。

另外,还有一些不符合《规定》的做法,如:

1.“发行频次”不符合《规定》的约束。《规定》第四条规定:“一般每年共发行20套左右,总图数80个图左右,最多不超过100个图,其中小型张不超过4个图”,而实际上从2003年到2012年的10年间,平均每年发行29.6套邮票,88.9图。

2.临时增加的邮票发行得越来越频。《规定》第五条规定:“邮票选题的确定应保证设计和印制的周期。周期不足15个月的选题,除极特殊情况外不予安排。”但近年每年都在计划外新增加发行纪特邮票,如2006年与2009年都多达8套。对于这些增加的选题,设计和印制的周期明显“不足15个月”。

以上所有列举的问题,已严重地挑战了纪特邮票选题工作的重要文件《规定》的权威性与执行《规定》的严肃性。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有关部门自己违反了自己制订的文件,因为在没有公开宣布废除前,《规定》仍然应该是邮票选题工作的“规范”;另一方面,从一个侧面说明,随着我国各方面发展的突飞猛进,13年前制订的《规定》已不能适应新的变化了的形势。由此说明国家的新形势在强烈地呼唤纪特邮票新的“选题规范”。

与此同时,笔者认为除了尽快出台“选题规范”为邮票选题工作保驾护航外,在纪特邮票选题工作方面,还须加强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一个完备的纪特邮票选题数据库

1983年,孙少颖在《集邮》杂志上连续发表长篇文章《中国邮票的选题》,根据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邮票上所反映的内容,提出了中国邮票选题的设想。该文为繁荣纪特邮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要把纪特邮票选题工作更上一层楼,光有这样纲领性的文章还不够,应充分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建立一个完备的纪特邮票选题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里,不仅有选题的名称、选题的背景材料以及选题提议者(或单位)的名单,而且有提出此选题的理由、选题初审意见以及执行情况,还包括处理的相应时间。数据库里的选题应分门别类,做到查核容易,充实方便,使调用选题时易如反掌。

二、设立一个常设机构负责邮票选题的工作

邮票选题触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甚至于外交等方方面面,堪称一项系统工程,所以邮票选题工作不单纯是邮政内部的事务。我国历史悠久,山河壮丽,人杰地灵,成就辉煌,可上邮票的选题俯拾皆是,要制订出能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最佳规划,难度非常大,所以不宜“闭门造车”,很需集思广益。20世纪进入90年代后,我国虽开始重视选题工作的公开化,如成立了邮票选题咨询委员会,让集邮爱好者参与第三轮生肖邮票选题的研讨,召开2009年纪念邮票选题座谈会听取有关部门对邮票选题的意见和建议等,可惜这些举措都停留在“零打碎敲”上,并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使此类工作形成常态化。因此,组建一个由专业部门的各类专家、集邮家代表和邮政业务部门组成的邮票选题审议小组,特别是建立常设机构是当务之急,以常规性地负责邮票选题的收集、评估、论证、审定等,并负责制定年度纪特邮票选题计划。

三、健全公开透明的邮票选题遴选机制

邮票虽小,却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风貌,堪称“国家名片”。为做好邮票的选题工作,其遴选程序中亟需广大公众的参与。据报道,美国有个“公民邮票顾问委员会”,每年都会收到超过50000条邮票选题建议,美国邮政部门对公民提出的邮票选题颇为重视,在几天内会告知建议者“将予考虑、研究”等。建议中国邮政借鉴其经验,更加重视公众的参与及上下互动,主动鼓励群众及有关部门参与的积极性,并由相关制度加以保证。事实上我国许许多多集邮爱好者都有强烈的参与愿望和积极性,不少集邮报刊如《集邮博览》《集邮报》等还专门开辟了“提选题”的专栏。鉴于此,应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公众推荐邮票选题建议的常规机制,努力创造条件,对选题的提出者进行及时回复,并择优加以奖励,对正式采用并发行了邮票的选题建议应进行特别的表彰。

四、构建快速有效的邮票选题评估体系

每年新邮的选题,都是集邮爱好者乃至广大公众关注的热点,但由于事先没有公开吸取广大用邮者的意见,每年的“发行计划”唯有在公布的一刹那才让人们晓其实情,这样,如若出现了一些明显的本来完全可以避免的失误,但“木已成舟”即使想调整也非为易事了。为使年度计划更趋完善更趋合理,完善一个以集邮协会与民间集邮组织为主干的纪特邮票“评估体系”恐怕已是当务之急;邮票选题的“年度参考目录”应早一点(例如每年的上半年)公布,相关部门宜努力调动“评估体系”的作用,并充分收集集邮报刊发表的相关信息;把各地集邮爱好者的评估意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后,对“参考目录”加以适当修正。这样,最后定下来的“年度计划”一定比较完善,“参考目录”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必能调整到最小。

五、拓宽纪特邮票题材的选择范围

我国纪特邮票选题的主旋律,应继续围绕宣传中国的光辉形象,传承中华文明,实现中国梦。但随着E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一日千里,所以邮票选题也应该与时俱进,与世共“舞”。建议拓宽纪特邮票题材的选择范围,把世界性选题,如国外优秀的文学艺术、科技发明、文化古迹、重大成就直至著名人物,有选择地逐步地入选我国邮票;时代性选题,体现E时代特色的如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中包括工业、农业、交通、网络、科技、文教、卫生、军事等的高端成果,及当代中国人民激扬的精神风采,丰富多彩的生活更多地搬上“名片”;情趣性选题,如音乐、戏剧、电影(电视)、健身活动、观赏性动植物等等,有规划地列入纪特邮票的选题之中。作者:洪忠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