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邮票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商业票”不是“花纸头”

《集邮报》2010年6期6版“问与答”文章对“花纸头”的相关解释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这个问题至今还有可细究之处。首先,应当澄清的是,“花纸头”根本不是邮票,正如可渔先生所言,它是“印刷品”,简单说是按1:1比例将原邮票复制在多数为铜版纸上的印刷品,如同我们见到的邮报刊上的邮票图一样,只不过加上打齿孔工艺后,能够像邮票一样撕开来出售。总之,“花纸头”由于不是邮票,是仿真品,且比较容易从纸质上识别,且仿制的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些政权更迭、政权不稳定的国家、地区发行的邮票,题材又多为体育、绘画、动物等热门,所以比较容易识别。这里,最关键的是本质的区别,即“花纸头”不是邮票。

其次为“商业票”,即文中提问方所说的“商品票”,但它绝不是“花纸头”,而是的的确确的邮票,问方这里表述有误。我们知道,邮票也是一种商品,尽管有特殊性,但它必然受商品属性和价值规律支配,这是肯定的。集邮界对“商业票”的解释是,超过实际需求,以追求盈利为目的而超额发行的邮票。此观点在今天的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中显得有些可笑,我们如此称谓这些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的事,今天看来似乎有些不合时宜。有些国家将超量印制的邮票出口(也有盖销后出口的)无非是想换点外汇,挣点钱,笔者觉得无可厚非,有市场约束着,你的邮票没人要,照样没招。这就是所谓“商业票”,并在集邮展览中不被待见。看看今天,我们的“集邮邮票”绝大部分都沉淀在集邮者手中,你有我有大家有,既舍不得用,又不流通,这不是商业票又是什么?邮票的天职丧失了,我们攒着它为了什么,增值?门儿都没有。如果中国的邮票在全世界供不应求,这无疑是天大的好事。“商业票”并无什么不好,他首先是邮票,我国纪特邮票和JT邮票也有盖销票,你能说它不好?是商业票?是又怎样?拿来集邮、尤其给青少年集邮,功莫大焉。所以,要正确区别和认识商业票和花纸头,切勿混为一谈,且有一天再无“商业票”之说,这才是正常的。

其三谈谈鉴别问题。可渔先生在答问中已经谈得比较全面了,这里谈点个人看法。以四大目录中是否收录为依据并不错,但也应看到,四大目录毕竟还是私人公司出版物,虽然名气不小,但有利亦有弊。收录邮票难免受政治立场、意识形态、经济利益等多方面影响,如“斯科特”目录多年前就不收录如朝鲜、古巴等政治对立国家的邮票。如此,像矛头多指向的阿联酋成立之前的七个酋长国及其属地发行的邮票,斯科特等目录只录有他们初期三四年的邮票,多数1968年以后至阿联酋成立的1971年底的邮票,不知何故不见身影。而不少酋长国在1972年还在发行本国国名的邮票,这就更不可能被收录,但今天仍旧可以买到。这些主要为1969~1972年各酋长国发行的“花纸头”邮票(希望今后再不要把“花纸头”和“邮票”组成词)被不少邮报刊和集邮书籍作为“花纸头”教材而频频曝光,而笔者花高价购买的一枚这样“花纸头”套票挂号首日实寄封,给这个问题一个事实证据,并且此类实寄封都价格不菲,这一阶段的邮票也有出售,价格也不便宜。所以,我们有必要客观、正确、理智的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判断,要实事求是,要以理服人,而不是主观武断。

由此可知,花纸头和商业票的问题并非那么简单,不是一两句话能讲清楚的。但是一个是邮票,一个不是邮票是毋庸质疑的,这也是最重要的。

欢迎就此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理不辨不明。 作者:一凡  出处:陕西《集邮天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