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邮票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追求卓越 不厌平凡” 应是我们集邮者的座右铭

“追求卓越,不厌平凡”,应该是我们集邮者的座右铭。从我自己集邮几十年的实践,和集邮事业的发展来看,我们就是要追求卓越。比如我们希望自己的邮集,在全国邮展或者世界邮展获金奖或银奖,为国争光。这些年来,我们有不少邮人在国际邮展获得了金奖的荣誉,如丁劲松、魏刚、李伯琴等等,他们的邮集多次得奖,可以说是一枝独秀,一鸣惊人,这就是他们在集邮事业上的追求。但这种追求不可能人人都达得到。因为这必须根据个人文化修养、集邮感悟、经济实力等等来看,所以不需要人人都去追求国际上的金奖银奖。如果人人都去追求,没有必要,事实也做不到。最近有一位领导干部说如果人人都去争当公务员,那么谁来当科学家呢?谁来当医生呢?谁来当教师呢?这个社会怎么发展?如果我们集邮爱好者都想得金奖银奖,就难免会出现歪门邪道,或高价买别人的邮集,或将别人的邮集借来冒名顶替,这就失去了集邮的意义。其实我们追求卓越,也可以从集邮的其他方面去追求。如一些集邮家积极倡导成立各种民间的集邮组织,协助省市邮协对集邮事业的开展。倡导建立民间的集邮组织是比较困难的,但一些集邮家还是知难而上,这是难能可贵的。还有一些集邮家积极协助各地的集邮协会,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道路,抓好群众性集邮活动的开展,提倡集邮活动的创新。如生肖集邮、原地集邮、文献集邮、海峡两岸的集邮交流,这都是我国群众性集邮活动中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集邮方式,这就是我们这些年来集邮追求所取得的效果。如2011年中国新兴集邮联展在众多集邮家的帮助下,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展出了36部邮集,既有传统,又有时尚;既有丰富的内容,又有美的形式,又符合国际邮展的要求,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又如全国生肖集邮研究会成立十多年来,硕果累累,成绩喜人,他们将中国传统的生肖文化介绍到国外去,传播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功劳大矣。又如文献集邮研究会,原地封研究会,神州教师集邮联谊会,集邮漫画研究会、极限封片研究会、郭润康集邮研究会都是很有成绩的,这就是事业上的追求。还有些集邮家,他们在事业上的追求,就是开展各种集邮活动,促进集邮的普及,自己出钱,出力,而毫无怨言。这些年来,许多民间的集邮展览,如雨后春笋,如2011年的辛亥革命百年展览、生肖展览、教师集邮展览、花卉展览、自制封片展览和海峡两岸交流的封片展览,这些都有利于推动中国集邮事业的发展。又如杭州著名的集邮活动家李少华先生虽身残但志不残,一直坚持抓好全国残联集邮,2011年12月还举办了全国残疾人的邮展,这全是他的努力,他本人的两部邮集曾多次获奖。又如本人主编的《甲子邮刊》,28年来,历尽风霜雨雪,经过许多艰难困苦,小小刊物有利地促进了海峡两岸的集邮交流,所以国家图书馆收藏了我们这份《甲子邮刊》,并发给了荣誉证书,并多次评为最佳邮刊,这就是我在集邮事业上的追求,所以我们追求卓越,能够在国际邮展中获奖更好,但在其他方面也可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广大的集邮爱好者,大多是业余集邮,工作很忙,不可能人人都去得奖,但我们可以平凡中追求卓越,在平凡中追求乐趣,从乐趣中获取知识,从知识中得到升华,这就是追求。追求卓越应首先是不厌平凡,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不厌平凡可以有哪些做法呢?

一、日积月累地收集实寄封片,因为实寄封片是历史的见证。

如我在1993年自制的纪念邓小平南巡一周年讲话的纪念封,一共印制了两千枚,分别寄给海内外的朋友。邮友们说这些封是很有纪念意义的。因为邓小平的讲话像春风一样,吹拂着祖国的大地,当时流行一首歌叫《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沁人心脾。今年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二十周年,所以改革开放要进一步地深入开展,不改革开放,我们的社会就不能进步,历史就会要倒退。又如2011年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发行的邮票和实寄封片,都是很珍贵的资料,还有纪念党的九十周年的实寄封片,还有海峡两岸交流直航的纪念封,还有2003年的非典封、2008年的奥运会封、片,都是非常宝贵的,但我们平时也不要丢弃一般的来往的实寄封片,往往在这些普通的实寄封片能发现一些比较珍贵的具有时代意义的封和片,时过境迁,再回头来找,就很困难了。

二、坚持收集信销邮票。

信销邮票是时代的记录,这些年来收集邮票,许多人都着重于收集新票,收集新票有它一定的意义,干净漂亮又非常美观,但是邮票是邮资的凭证,如果不使用,岂不失掉邮票功能和作用了吗?现在谁能找到一枚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实寄封呢?特别是能找到这一天的信销邮票吗?可以说是难上加难,是很难找的,又如1964年6月18日我们的原子弹实验成功了,谁又能找到纪念原子弹实验成功的实寄封呢?特别是能找到这一天的信销邮票吗?要知道今日的邮戳就是明天的历史。所以集邮,是应该收集信销票,而且今后收集信销票是非常困难,现在有几个写信的呢?不写信,你哪能收到信销票呢?事在人为,只要你坚持三年五载,不厌其烦,耐心收集,一定会有成绩的。

三、自制封片,其乐无穷。

在我国,自制封片的人很多,如长沙的吴章让、洛阳的任立忠,郑州的刘七星,每逢过年过节,有重大的节日纪念活动,自己手绘图案,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吴章让自制的封曾多次得奖,另外还有甘肃的王育国,河北的谢福春,江西的熊世俊、黑龙江的王东升、刘国安等等。

这二十多年我本人也印制了不少封和片,如1993年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如1988年海峡两岸交流成立纪念封,如1995年抗日战争胜利纪念封,而且还盖了芷江的戳,还有1996年还印制了汪、辜会谈纪念封,2009年洛阳世界邮展纪念封,2009年9月访问台湾纪念明信片,2011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封片,2012年龙年纪念片等等。自己设计、自己动手,一片在手,怡然自乐。

四、著书立说,普及邮识。

这二十年来,不少邮友纷纷出版自己的集邮体会经验,或者是邮史的介绍等等,据我初步了解,全国有200多人出了书,而且都是有收藏价值的。如出书最多影响最大的就是青年集邮家陀乾秋,这位小陀真不简单,才34岁,就出了四册书。其中《台湾邮票史》这本书价值很高,他将台湾100多年来发行的邮票详加整理,有图有文,述说清楚,汇编成册,一目了然,“心书宝岛千秋;情寄两岸深深。”马英九先生还为他的书作了序。另外这两年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集邮协会曾先后请陀乾秋先生去讲学,最近他又去了印度,宣传了中国的集邮,像这样的青年集邮家应该说是我们集邮者中姣姣者,许多媒体对他作了介绍,所以只要我们不厌平凡,像陀乾秋这样,勤勤恳恳,收集各种集邮资料,整理成书,造福邮人,就能在集邮事业上有所贡献,有所成就。

五、“三U”(集邮、交友、旅游)怡情益智。

集邮与旅游结合,是这几年来集邮界的一个创新,它既可以增长知识,又可以访问邮友,陶醉在祖国的山山水水之中,共叙邮情,共研邮识。在这方面,赖景耀会士、林轩会士、王宏伟会士、沙正华先生、郭迅先生、许仕镁先生、徐敬宾先生、刁彬先生等等为我们作出了榜样。这几年来,他们到了祖国许多地方,而且写了很多文章,赖教授还出了一本书,书名是《三U ,您好!》。在这方面,我自己也深有体会,这一两年来,我和成林、樊开良、雷宇走了祖国很多地方,西到成都、重庆、贵阳、新疆天山,东到厦门鼓浪屿,浙江嘉兴普陀山,南到广州、虎门、海南等地,和各地邮友见面,举行座谈,受到各地邮友欢迎,我建议只要身体好,又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可以和一些邮友组织“三U”活动。这种“三U”是我们应该提倡的。

六、多逛邮市,见好就收。

邮市不仅是出售邮票的地方,而且也是传播邮识,增强友谊的好场所。这些年来,中国的邮市兴旺发达,2011年3月到10月,邮市人气兴旺,熙熙攘攘,非常热闹,为这些年来之少见。邮市的兴旺,说明了中国集邮事业的发达,比如我曾经去过长沙、广州、成都、南京、武汉、杭州、上海等地的邮市,都是一派兴旺的景象,而且邮市并不是人们所想像的邮票、封片都很贵,有的封片极为便宜,所以我说见好就收,不要错过机会,而且在邮市可以见到很多老朋友,大家畅所欲言,邮乐融融,特别是老年人,可以了解一些集邮的消息,又可将手中多余的封片转让,乐个轻松愉快。邮票、封片多了,也是一个负担,特别是春天来了,天气潮湿,邮票容易发黄,甚至发霉,所以能处理就处理,能赠送就赠送。

七、人弃我取,沙里淘金。

集邮不一定要有很多钱,也不需投入更多的时间,所以我们要不厌平凡。我们大多数邮人都是业余集邮,我们要用更多的时间努力工作,老年人要很好地休息,青少年要很好地读书,只能业余时间来集邮。没有钱也不要紧,人弃我取,沙里淘金。举一个例子,湖南大学有一位青年教师,名叫谢友光,他没有花多少钱,但是他整理了一部很有教育意义和收藏意义的邮集,这部邮集名叫《发展中的中国大学》,由过去中国只有124所大学,发展到现在有1128所大学,他就是通过自己的工作关系与全国大学都有通讯联系,他将自己收藏的湖南大学的信封,有的甚至是废信封,别人不要了,他视之为宝,然后和各地邮友交换,现在他收集了全国500多所大学的实寄封,整理成一部邮集,很受欢迎,通过这部邮集,可以看到我国的大学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蓬蓬勃勃地发展。2010年6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张超文副司长看了以后大为赞赏,说你为中国的教育积累了一份珍贵的资料,你真是一位有心人。还有长沙的卢伯雄先生,他也是收集一些别人不要的,他就视之如宝,如他现在收集的火车票、汽车票、飞机票、轮渡票等等,看来很普通,有的甚至别人视为垃圾,其实这些火车票是很有收藏意义的,2012年买火车票要有身份证实名制,这在全世界只有中国有,所以这种实名制火车票很值得收藏,卢伯雄先生的经验很好,从这些车票、船票看出了中国的发展,是一部歌颂新中国的好教材。

八、多写书信,广交邮友。

现在由于电邮、互联网、电话、传真等等的普及,还有多少人在写信呢?所以书信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越来越少,我们长沙往往一个邮筒,打开一看,里面都没有几封信,有的大学生嘲笑写信的同学是个傻冒,你还写什么信呀?打个电话不就得了吗?其实书信是中国的传统,也是中国最好的文化,书信文化将在中国历史上载入光辉的一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是真正流露感情的表达,是电邮所不能代替的,2011年纪念辛亥革命百年时,在广州曾经展出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林觉民烈士写给他的爱妻的绝笔信〈复制的〉。这封信情真意切,催人泪下,令人无限感慨。这些书信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所以我们应提倡写信,有了条件还是要写信,这既增强了感情,又练习了书法,现在有几个人练字?都在使用电脑,久而久之,书法荒废。实寄封片就会更少了。

所以我们集邮不仅要追求卓越,而且要不厌平凡。只有这样,我们的集邮才会有成绩,有收获,也才更有乐趣。作者:黎泽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