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发行《丙申年》猴票时,庄里邮迷在欣喜之余,更多的是不满。一是因为一大早就来排队,却只能买到一枚,而往年则是每人能买一个四方连。另一件事就是,在排队买猴票时,长安邮局发生了有史以来未有过的两件事:先是因为排队者发生了争斗,叫来了110;之后便是一位年逾八十的老者,在排队中晕倒在地,又叫来了120,幸好到医院抢救后,醒过来且无大碍。
这两件事我都没亲见,因我是在河北宾馆参加首发式,本以为参加首发式也能买到猴票,但那里根本就不卖。有人说,《丙申年》邮票印量达3亿,这不一定是准确数字,但估计也不会比去年的少。因此,造成这样的“紧张”,纯属人为因素。邮票贩子手中,就有大量货源,从何而来?根源还是在邮政。因此,邮政部门是难推责任的。据说,上海首发售邮票时,老年会员是不用排队的,可以到专门地点取票。但可惜,上海这种人性化的做法,并没有得到其他地方的邮政部门效仿。
记得很多年前,一位新加坡邮友,商量和我约定互寄首日封,我当时便谢绝了他。但这位海外的集邮者还是追问我为什么?我说,我当天不能买到富余的邮票,他表示很惊讶,怎么会这样?我说,我们是预订的,不能多买,他表示不能理解。的确,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邮票都是不凭预订证的,在新邮发行的首日,也不限量购买。唯独我们,中国特色。这个“特色”,产生了很多弊病。记得当年《庚申年》猴一世发行时,根本就没有什么预订证,邮局也不限量,你可以随便买。正因为如此,才有大量“猴”票被“信销”了;也正因为如此,在今天,才有人可以制作《庚申年》邮票的邮集,来向大家展示邮票的印刷差异,以及大量的各种样式的实寄邮品。否则,他就不可能做到。可见,这个预订制度,无形中“扼杀”了多少邮集啊!
关于预订制度,本来目的是为了解决供求关系的矛盾,现在看起来这个问题并未解决。反倒引出了“惜售”和“破版”、撕掉边纸等损害集邮的现象。早就有邮友批评过,“改革开放,所有的都由计划经济变为市场经济,唯独邮票发行还是计划经济”。如今,“首日难买到,日后卖不掉”的现象已经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
当今的邮票,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而只有收藏价值。唯一要使用的人群,就是集邮者中的“原地”、“首日”和“极限”邮品收集者。但这些人,都被“预订”制度所束缚而不能随心所欲,久之,自然是积极性受到打击。不能随意买票,买票要耗费时间和精力(据说为了买猴票,有人三点便来排队),当集邮成为一种折磨和痛苦,自然就会使一些人远离而去。
今年的猴票,我到现在一张没有,当天只给一些朋友寄出了戳片。外地邮友也大多是寄的戳片,首日邮品很少。一位和我交往了几十年的挚友,寄给我的一个“猴戳邮品”,让我欣喜之余更多的是伤感,同时也理解这位邮友和我一样的无奈,以及无奈之余的煞费苦心。
这位邮友由于买不到猴票,居然贴上了1991年发行的J180《第十三届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大会》邮票,其原因大概是因为这张有票有“中国猿人”的图案,总算是找到了一个“接近于猴”的图案。至于“类人猿”和“猿人”的区别,那就无法深究了。
这枚实寄邮品,幽默的表达了集邮者的“无奈”,也引出了我这一番废话。集邮,真的很累了!什么时候,邮票的发行,能够效法一下近期银行的“流通纪念币”的发行办法,那就好了。但我说好是不行的,恐怕有的人会断了财路的。作者:博事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