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邮票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莫让饮鸩止渴的“炒新”毁了中国邮坛

时下,困扰集邮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的“瓶颈”因素,就是令广大集邮爱好者们深恶痛绝,更有不少有识之士奋笔疾书不断斥责的“炒新”。

“炒新”就是大邮商和游资通过制造炒作的噱头,提前联手作局,人为控制票源和价格,通过短时间内拉高邮票价格,从而谋取暴利,将大量追高者和邮人套牢在高位,手法同股市炒作如出一辙。

这些年,“炒新”的邮品层出不穷,壬辰龙、长江、/1等都是榜上有名的代表作。“炒新”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少数邮票价格居高不下,大量其余邮品沦为打折票。因为游资和邮商资金有限,决定了不可能大面积撒网,只能“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少数邮品上。

这样,少数“炒新”邮品价格居高不下,普通集邮者想要买到,不得不多付出极高的价格从邮商手中购买,令广大集邮者叫苦不迭。邮商为了获取利润,人为控制价格,囤积邮品,防止流入市场,造成邮市邮品价格的“稳定”。

“炒新”片面的放大了集邮的功利目的,形成了投机效应,造成资金的追捧和联动。虽然短时间刺激了少数票品的价格攀升,却无异于饮鸩止渴。

一旦资金获利,大面积抛售,这些“炒新”的邮品价格立即像股市中的跌停板的股票那样沦为“弃儿”,成为“炒新”的牺牲品,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炒新”难以持久,更不可能成为推动集邮市场繁荣昌盛的“稳定剂”。恰恰相反,“炒新”越频繁,负面效应越大。一方面,会造成集邮管理部门的误判,从而增大发行量、扩大发行品种来抑制炒新。另一方面,又会造成集邮者买不到人为“垄断”邮品的同时,不得不面对更多的打折票,集邮保值增值的初衷成为笑话。

一旦管理部门误判,通过增大发行量抑制“炒新”,对于目前中国集邮发行量就是存世量的现实而言,生活在几乎没有消耗量邮市的集邮者而言,不啻于一场灾难。

这方面,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编年票新志号启用初期,中国邮政每年近乎“天文数字”的惊人发行量,已经给了“炒新”者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多少邮品至今还躺在地板价上苦苦挣扎,长达二十多年的消耗都无法提振士气。

2015年至今,鸳鸯、包公等邮品又如昙花一现,价格迅速回落。黄河、/1又成为“炒新”的重点,既便如此,价格还是开始冲高回落,注定了超高票价无法持久。

所以,广大集邮者要摆正心态,不参与“炒新”,不盲目跟风炒作,不为“炒新”买单接棒。久而久之,“炒新”从根源上失去存在的土壤,只能越来越窄。同时,邮政管理部门要敞开供应渠道,从源头上遏制“炒新”,这才是提振集邮活动的根本解决之道。作者:左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