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邮票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大小版是邮政最后的圈钱利器,暂时不会放开

目前市场最火的是什么,那就是大版小版,尤其是2013年以来,不仅是原来量小的2003、2004老小版,新小版的价格也被炒了起来,2013年小版尽管发行量已超过200万,但赶上了这波行情,价格反而超过其前些年150万的众多次新小版。由此可见小版的魅力无限。

从历史上看,中国邮政一直是以圈钱为目的的机构,文革十年除外。只不过1980年以前中国人比现在的朝鲜人还穷,根本买不起套票,那时普遍没有投资意识,吃饱肚子才是最主要的,邮票印上高面值是作为出口创汇的利器,主要圈外国人的钱。1984年以后,集邮的人越来越多,人民的收入也逐渐增长,预定邮票的业务在大江南北开展的有声有色,这时邮政开始圈国人的钱。邮票面值原本很低,只有8分钱,每年发行的邮票也仅六七十枚,远没有现在多,如果80%以上都是8分面值,恐怕一年邮票连8块也不到,这圈的钱太少了,于是每套两枚以上的票总有一枚是高面值的,如20分,50分等,如果是大套票,那还会出现60分、70分、80分、90分,到了90年代还有1.60元和2元的高值票,而且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这样一来尽管原先的面值较低,平信8分,1990-1996为20分,但全年的邮票买下来也得20多元,90年代以后为30-50元。这对于当时收入还不多的国人来说可是个不小的负担。80年代中期一般中国人月收入80元左右,也就是要拿四分之一的收入才能买全一年的邮票,这就好比现在月收入3000元,花费750元才能订购一年邮票。所以九十年代之前的中国邮政只需按面值把邮票卖掉,圈钱任务就已经完成。

1999年邮票的面值升到了80分,总体面值上涨幅度较大,再加上2007年邮资又涨到了1.20元,为了平息集邮者的怨声载道,2002年开始,平信邮资逐渐增多,而挂号信、航空信、包裹等邮资逐渐减少,到目前1.20元平信邮资能占到全年纪特邮票的85%左右,这个比例大大高于八九十年代,这也进一步减轻了集邮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促进了邮票预定。以1984年为例,当年的邮资为8分,全年纪特邮票总面值19.12元,包括19套68枚邮票,其中有3枚小型张;二十年后的2014年,邮资为1.20元,全年面值为147.7元,包含30套,97枚邮票,其中有5枚小型张。也就是邮资上涨了15倍,但全年邮票面值实际上涨7.7倍。如果按照平均每枚邮票来计算,1984年为0.28元;2014年为1.52元,面值仅是二十年前的5.4倍,远低于邮资实际上涨的倍数。正因为如此,现在的邮政紧靠面值圈钱显然不够,那么怎么才能比面值高得多来卖邮票,而大家又能踊跃购买呢,于是从新世纪初,邮政就开始蓄谋已久了。

首先,2003年邮政开始扩大小版的发行面,2000-2002年每年仅发行2-3个小版,发行量一般100-180万。而2003年每套邮票都发行小版,并且发行量降至40多万,更要命的是原来的小版没有预定,靠摇号才能买到,而2003年开放了极其少量的预定。要知道2003年邮市已经降到十分低迷的程度,猴票才1000元一枚,红楼梦才80,再这样的环境下,并没有出现全民抢订小版的盛况,当然毕竟小版的预定量也十分有限,有的地方一天就订完了,有些地方套票都没了,小版却有剩余。

邮政这样做是很精明的,可以从2003年开始培养一小部分人集小版的习惯。当然这也不能一蹴而就,2003年小版有些生不逢时,当时发行量是提前公布的,非常透明,大家明知小版量少的可怜,但市场认可度不高,2004年时2003年小版比面值也高不了多少。进入2004年有不少原来预定了2003年小版的一看收益率也没有多高,面值却不低,毕竟十年前收入远不如现在,再加上2004年邮政小版开始增量,不少邮局可以订四套邮票就可预定一套小版,这也没有增加多少预定量。

邮政对小版的设计也十分用心,堪称放大了的小全张,甚至可以说很多小版的边纸设计远超过邮票本身,这也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但架不住当年市场已经崩溃,铁杆老邮迷又对这品种不是很认同,大部分人都认为有一套票或四方连足以,小版的票和套票一样,为何要花更多的钱买小版呢,使得小版市场冷冷清清。2005年邮政干脆取消版式二的发行,改成全年邮票都以小版方式发行,这样一改无形中加大的小版的发行量,大小版合二为一,反而市场更差了。2005年的小版成为小版升值率最低的一年。2006年开始邮政又恢复小版的发行,效仿2004年,仅挑选不超过10个品种发行小版,这一政策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一年小版预定也有一定的扩容,当然小版的发行量也升到100万以上。2007年以后再想在邮局预定到小版那就很难了,除非有人放弃不订,当然邮局每年都有一些这样的指标,初期还是走关系就能搞到,但后来随着小版价格逐渐升高,邮局内部人士也开始倒卖。

大版一直就有,但原本并不是一个收藏品种,这也和原来的大版太大有关,传统大版包含40-50套邮票,光面值已经不少了,真集齐一年也是个巨大的负担。于是邮政从2002年开始大版变小,最后一个40套票的大版是2001年发行的建党80周年,之后的大版大都在20枚票以内。2011年开始大版变得更小了,出现了9-12枚的大版,堪比当年的小版。大版变小,无疑使得大家对其收藏更加方便,现在的大版最大不会超过A4纸大小,找一本大一些的杂志就能放下,更关键的是每版含的邮票少了,面值也低了,收藏下来需要的钱少了,大家都能接受。经过三四年的大版变小的改革,终于2006年大版最为一个独立品种也可以预定了,而大版预定时市场依旧处于低谷,预定量不大,谁也不知道花1000多元订大版到底合不合算。那时的市场新邮大部分打折,而邮票打折,一般大版也会打折。订一套都亏,订一版还不亏死。所以全国定的人其实并不多。

为了能给大版提供良好的升值空间,2006年开始全国各地邮局的新邮都采取破版销售,只有预定的大版是完整版。这样无形中减少的大版的市场投入量,同时开始诱导人们对大版的炒作。经过十几年的酝酿,邮政的苦心经营终于有了结果,尽管初期并不怎么成功。现在市场对编年新邮的炒作基本上都是大版和小版,套票打折依旧,并且越演越烈。但奇怪的是套票打五折,而大版却还能有所升值。而邮票如果能升值一倍的,那大版可能会升值三倍,生肖票尤为如此。这样来看市场逐渐已经把大版小版当做一个单独的品种来炒作了,邮政的目的终于达到了,但这毕竟用了十年。

大版的发行量和套票比当然少太多,以2013年的桃花为例,套票为1499.97万,但大版仅187万,加上破版销售至少80万版,那么存世量的大版也只有100万左右,这个量远低于套票,可堪比80年代初的小型张了。小版尽管发行量更大一些,2013年以来普遍200万以上,但即使比以前多了,还是远少于套票的量。这两个品种尽管有预定,但给的量很少,官方的扩容仅仅2015年大版扩6000,小版扩1万,这个量根本杯水车薪,绝大多数集邮者还是面值买不到大小版,那如果想拥有只有两个途径,一到集邮市场高价购买,二就是到邮局购买产品册。

2010年以来产品册中的大小版册越来越多,这就是邮政苦心经营十余年来结出的硕果。就是让你订不到,可以来邮局购买大版册、小版册。一套4枚的大版,含16套邮票,还有套票、小型张、首日封、个性化邮票等配套产品加入,邮局售价可达200元以上,这才是真正的暴力。而对于每年的热门品种,这样的大版册你还未必能在邮局买到,因为二级市场的价格比这还高。比如每年邮政推出的价格198的生肖大小版册,很多邮局都是一推出就卖脱销了,市场价比原始定价高出好几十。大版册的溢价幅度一般都在150-300%,那么小版册是不是好一些呢。一个小版面值10元以下,加上一套票,一套首日封,一般面值也不到20元,搭上一个册子,普遍售价为58、68、78,是所含邮票面值的3-5倍,比大版册还暴力。终于邮政在苦心经营大小版十年后能够享受胜利果实,这就是大小版产品册,邮政的终极圈钱利器。价格说起来便宜的五六十元,贵的两三百元,不贵也不算低,但就是这样的价格最吸引你购买,当真标价四五百你还不买了。邮政肯定有一个经济学智囊团,定价方面还是非常具有诱惑性。

邮政每年还发行一些短腿品种,那个不也圈钱吗。不错,每年的丝绸小版、大本册、四方连折、小型张四连、无齿小版等的确量更少,一发行就升值。但这些毕竟发行量更少,一般50万,甚至20万以下,又能有几个人能买到,况且这些短腿普及性远不如大小版,可以说是编年票衍生产品,和大小版相比群众性差多了。而且由于量太小,收货都是个问题,货不好集中,也不容易炒太高,通常一发行,价格都高开低走,几个月以后价格稳定,一步到位,也许四五年都是一个价,这谁还会大量购买呢!所以短腿可以算作邮政圈钱的有益补充,主体还是大小版。

网上有人看到2015年摇号产生了一些大小版新用户,其实邮政这是欲擒故纵,中签的自然很幸运,但绝大多数都是没机会的,反而更加刺激他们高价购买产品册。甚至有些人还说大小版也会全面放开,我看在短期内是不可能的,如果都放开了,大家面值能买到,谁还会花几倍的价格购买产品册,邮政的圈钱计量如何得逞,靠圈面值邮政不干啊,明明可以有五倍利润,谁也不想缩减为0.5倍,不是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