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邮票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谈生肖邮票是否应该敞开供应

2015年1月5日是/1发行之日,从新闻报道看,除了申城卖了23.5万枚,北京某邮局卖了1万枚以外,别的销售网点鲜有报道。对于发行量高达7000万枚的生肖票来说,这点销售量不过是九牛一毛,说白了就是限制出售量。

限制销售与否是有争议的。例如2013年,就有过一篇文章,题目是《生肖票敞开供应是否可行?》,这篇文章被很多主流媒体转载,我看了以后的感觉可以套用鲁迅的名言--不读还算明白,读后却反而糊涂了。

2015年羊年《乙未年》特种邮票

文章将敞开供应定性为市场方面的无稽之谈,我想作者一定是有根据的。其理由是邮票冷热是变化的,这是市场行为,说白了就是投资者恶意炒作使然。今天炒价格就高,需求就大;明天不炒价格就跌,需求就少。看到这,我就糊涂了。作者调查投资者恶意炒作的原因没?为什么发行初期市场货源稀少的时候,有人才高价炒作?这和限制出售有没有内在关系?如果敞开供应,还会有这种恶意炒作之风盛行么?

文章还分析了邮票打折的原因是需求少。因为邮票有冷有热,既然如此,敞开供应不正好是合理调整发行量的最好方式么?限制平价出售量,增加实际印刷量(发行量)才是打折的根源,文章所定性的无稽之谈我实在是看不明白。

文章作者也知道国外的新邮销售模式,即:敞开供应,到期销毁停售。但是具体论证的时候却采用了断章取义。例如:文章例举了二轮生肖发行量增大,导致生肖票遇冷,并认为这是敞开供应的弊端。可是作者忘记了,到期销毁没有认真执行,才会导致二轮生肖泛滥。我们都知道,二轮生肖从1992年开始,当时邮市已经从1991年夏季开始溃败了,到了1992年-1994年邮市正处于极度低迷衰落时期,这时候的二轮生肖票的发行量反而成倍的增加,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能不导致生肖遇冷么?这难道不是没有实施“敞开供应,到期销毁”所产生的弊端么?反倒说“敞开供应,到期销毁”是拿鸡毛当令箭,这合理么?国际的东西好不好,不能以民粹主义来分析,应该按照客观事实加以分析,这才是正确的。

文章说,生肖票在销售上继续采取“饥饿式”的手法,比较容易造声势,扩大市场知名度、关注度和博弈度。我看后真是越发糊涂了。难道邮票的“三度”是在限制出售中诞生的?照这么说,我想偏远地区的人才一定是最抢手的,因为他不被人知道,如果大家知道了,就不抢手了?文章列举了1980年的猴票,他的知名度很高,很遗憾的是,据我了解当初猴票反而是敞开供应的。半年后虽然没有销毁,但是也是卖没有了,这和到期销毁产生了同样的效果。

综上,这篇文章仅仅从敞开供应的角度看问题,忽视了到期销毁的约束,自然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他的文章迎合了某些截留主力的口味,自然可以在官媒发表,我的观点有些官媒是不敢发表的,他们怕什么我就不知道了,但是为了集邮事业的健康发展,在网络上可以发表观点,大家可以理性分析,认真思考,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捷径。来源:毕氏邮品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