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集邮岁月里,集邮者心中有三个温馨的地名:东华门、和平门和前门。
一个甲子了,60年前的1955年,在北京故宫东翼的东华门77号,一座简雅的小楼成为这一代集邮者的“圣地”。明亮的展柜里陈列着1949年以来的“纪”与“特”字头邮票,陈列着从战争硝烟中留存下来的解放区票,也陈列着当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邮票。当时,我是一名中学生,身在天津。在《集邮》杂志上看到有关中国集邮公司的种种信息,这些“广告”引领我函购了许多邮票和集邮工具。特别是那些小巧精致的装放邮票的袋子,上面写着:“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邮票不仅是邮资凭证,而且是小型精致的艺术品。它的图案反映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伟大成就。收集它可以丰富知识,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从中得到鼓舞。”
国庆10周年的那年初冬,学校组织师生自费去北京。父母为我交了平生第一次旅游费用。当在珠市口清华池澡堂子放下行李以后,我找到了东华门。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那个夜晚,一个小集邮者怀着急切而虔敬的心情,来到中国集邮的殿堂,是满足和自豪。后来,在北京上大学,课余常去东华门寻邮。一次次看着“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那足足够我6天伙食费的3元面值,让我却步。我知道,那时的“中国集邮公司”实际上是全国性的“总公司”,全国各地还设有“分公司”。我就保存了“中国集邮公司天津分公司”的邮票售品目录和价目表。“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售价为面值价3元。
“文革”刚刚结束的时候,集邮公司重新开张了。印象最深的是全店“一片红”,即以“红”为特点的“文革”邮票,满满布陈,使人若置身于“红海洋”之中。所不同的是,柜台上外国邮票已踪迹全无。我保留了重新“开张”的东华门时代“中国邮票公司”印于1979年的邮票价目表和1981年的价目表,其上只有少量老纪特邮票出售,像高档的“劲票”:“梅兰芳舞台艺术”、“黄山”、“金鱼”等均无出售。“菊花”和“蝴蝶”也只售盖销票,价格分别为2.15元和1.76元。
和平门时代的到来是20世纪80年代了。当听到“总公司”搬到和平门,且与中国邮票博物馆在同一栋楼中,顿时成了集邮者心向神往的“乐园”。新中国邮票的预订,以及首日封等集邮品的预订和购买都在这里。在1985年以“中国集邮总公司”名义出版的邮票价格表上已有了“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出售,价格为465元。
在和平门,我们迎来的是一个集邮活动全面恢复的时期。不仅邮票邮品的销售有了丰富多彩的品类,特别是“总公司出品”的邮品,已经成为一个权威的象征。比如,集邮者购买首日封,都要弄清楚是“总公司”出的,还是“分公司”出的。“分公司”的称谓是指北京市乃至全国各省级集邮公司的出品。往往“总公司出品”的邮品更受人们的追捧和青睐。那时,我已经有了“分公司”在1980年出品的金猴首日封,但我一直心仪的,却是得到“总公司出品”的那个“一团火”图案的“猴票”首日封。在集邮者的心目中,“总公司出品”就是一个高质量有价值的权威标志。和平门时代的“总公司”,还经常举办各类集邮活动。我的专题邮集曾参加海峡两岸集邮家集邮展览,就是在营业厅一楼环形楼梯下不大的空间里举行的。
和平门时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集邮市场也开放了,成立了“中国集邮总公司服务公司”,并设立了“邮票信托部”。“总公司”楼外的马路上,已经聚起了自发的邮票市场,从那时起,集邮者心目中有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和词语:邮市。而在一本1993年的“信托部”目录上,“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标价是7200元。而在我保存的另一本“总公司”的邮票价目表中,这枚小型张在1995年的价格是13000元。
进入新世纪,中国集邮总公司再易其址。“前门”时代到来。此时,集邮已进入市场化,“中国集邮”专卖店诞生。“总公司”已走出传统经营的渠道。2012年,“总公司”在国家博物馆举办“集邮产业化”论坛,标志着“集邮产业化”理念的正式开启。实际上,集邮的“产业化”是时代需要,也是邮政事业和集邮事业发展的需要。正是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前门”时代的“总公司”,创意开发了大量适应集邮者需要也适应社会需要的产品。在这里,已形成一个跨越式的与时代与社会接轨的新集邮产品产业系统。
从东华门、和平门到前门,半个多世纪的“中国集邮总公司”在改革开放的时代中,从传统的经营方式跨越式地进入“产业化”阶段。
在北京,古老的“三门”依旧在,那是故都一抹永不磨灭的风景线。在集邮者心目中,与“三门”密切相连的“总公司”历经了几个时代,已然铸就了一个亲切而庄严的集邮圣殿。东华门、和平门和前门,已成为中国集邮总公司的“纪念碑”,它们分别镌刻着“传统经营”、“走向市场”和“产业化跨越”三行历史性的大字,它将永远屹立在集邮者以及越来越多的社会受众的心目之中。作者:李近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