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邮票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从余额宝收益超5%谈邮市变现为何如此之难

从去年开始,余额宝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股市不兴,经济低迷,楼市限购,老百姓的钱正无所适从时,网络金融借助淘宝等网络平台,迅速地占领了市场,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余额宝,有两个特点:1、稳妥收益,年收益率在5%以上;2、随时兑现,啥时都可以取出。网络的力量之大,并不是在每一个行业都能发挥出巨大的力量,而网络金融之所以能迅速地占领市场,关键还在于满足了民众的保值增值投资的基本需求,且不至于压占资金。

反观之邮市,在满足民众投资需求方面,这两点上刚好与余额宝刚好相反。1、85年后邮资票品80%以上年收益率低于5%,92年以后票品,更是90%以上年收益率在5%以下,还有估计50%左右票品年收益为负值,即仍然打折。2、变现难。这也就不难理解,这个市场为何会越来越萎缩,且趋势并没有因为近几年的行情而发生根本性改变:很明显,集邮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并没有在近几年发生根本改观。地市一级的集邮协会,90%以上成员都在30岁以上,平均年龄估计在40岁以上的邮协队伍,估计在全国也是比较普遍。

邮资票品为何不再能保值增值了?为什么5%的收益率在邮市实现这么难?邮票变现为何这么难?这里简单分析下。

首先,是邮资票品的供应与需求关系的失调。一方面是邮资票品的发行量远大于邮寄消耗需求量;另一方面,是青少年集邮队伍培育壮大收效甚微,集邮队伍已经青黄不接。发行量方面,除了每年的纪特邮票总量(按每年150元面值,发行量1000万套,面值就高达15亿)已经远超过目前邮资的实际使用量,再加上各类邮资封片、个性化邮票、普通邮票铺天盖地,发行得多,又限制使用(快递和包裹基本上不能贴邮票),现实的供大于求的局面,必然导致邮票不具有保值增值作用。

其次,邮票发行的不规范,导致邮票作为收藏品的权威性严重受损,也使得这些年来原本玩邮票的人群,被迫离开这个市场。邮政为每年的利润,一方面大量印,另外一方面,还可以随意处置,投资者的成本远不能跟邮政发行邮票的成本相比,客观上也使得邮资票品不断地接近印刷成本(比如说邮资封片上)。而短腿邮品的印制,更是完全不考虑邮资票品整体上历史形成的价值体系,可以在一夜之间全被打破。这对于市场和投资者而言,其杀伤力自不言而喻。面对这样的市场,更多的人自然只能选择退出,而只有少数人仍陶醉于其中,乐此不疲。

之所以强调这点,是基于钱币收藏方面。钱币的存量远大于邮票,但玩的人现在也远多于玩邮票的,根本还在于钱币有权威性,至少比邮票要强许多。

第三,中邮集团体制不顺,导致邮市定位不清,邮市难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只能每况愈下。

中邮集团对于整个市场运作,缺乏整体规划,也没有整体利益观念,更多地是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改革进入深水期,中邮集邮的改革,能不能真正地布局于文化产业大发展以及着眼于打造中国第二大投资市场,真正地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让一级市场规范有序,让二级市场不断发展壮大,从而让中邮集团、邮商、集邮者整体受益,是现阶段邮市发展的关键。

实现邮资票品年收益率普遍大于5%,很难吗?并不难。实际上,85年前的邮资票品,90%以上都能达到这个水平。而且,2003年和2006年的邮资票品,多数也达到或远超过这个水平。因此,发行量控制在500-800万,且不人为控制票源(500万发行量的邮票,不人为操控,现在的市场也是不能在两三年内全部消化的),让二级市场自己运作。短期内估计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市场行为的惯性不会一下改变,但要让市场真正地健康发展,拯救1985-2014这三十年的邮资票品,只有先牺牲眼前利益,让邮票经过几年后,又开始变得有吸引力,然后,逐步实现旧人的回归,以及新人队伍的壮大(不要说现在的年轻人对这个没兴趣,没兴趣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这个东西赚不到钱,因为人都是趋利的,年轻人更是对这方面比较敏感)。

而变现的问题,邮品早已实现了网络交易,现在其实问题并不大了,关键是想变现时不花算是真的(很多人想变现时都要亏钱),不愿意变,不到迫不得已时不会变。现实的是,中小城市(包括县)集邮市场基本消亡,确实给变现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整个市场萎缩了,没行情了,才会有邮票变现难这个困惑:以前马路邮市兴盛时,91、97大潮进行过程中,谁会说邮票变现难呢?买邮票难倒是真的,全国各地排队买金箔的情况应该是比较多,争相抢购啊:)

其它具体的问题,以及我建议的措施具体是否可行,不做探讨了。皇帝不急太监急,江山日下,我辈只能干着急,或干脆也选择离开了算了,让邮政自己玩儿去!

有点无聊,有点烦,有点悲哀。一边是余额宝超N亿,一边是邮市持续了近20年的不断萎靡。忍不住多说了几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