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邮票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保护猛禽 刻不容缓

中国邮政定于2014年2月23日发行/11套4枚。猛禽为掠食性鸟类,在生态系统中处于食物链的顶层,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嘴强大呈钩状,翼大善飞,脚强而有力,趾有锐利勾爪,性情凶猛,嗜食鼠类及昆虫,专食弃尸和腐肉,有利于农林牧业,防止自然环境污染,被誉为“自然界中的清洁工”。全球现有猛禽432种,其中隼形类有298种,鸮形类有134种。现许多猛禽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其中31种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红皮书。我国将所有猛禽都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

白肩雕(Aquila heliaca)又叫老雕、御雕,隼形目鹰科真雕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长75—84厘米,体重1125—4000克。全身羽毛黑褐色,背部具有光泽,并有显眼的白色肩羽,故名。头、颈为褐色,缀以黑斑。尾灰褐色,有不规则的黑色横斑。滑翔时两个翅膀平直,同时尾翼收得很紧,不散开。喜欢长时间蹲在一个地方不动,窥视猎物的到来,当黄鼠、跳鼠等出现时,突然飞起捕捉。多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地带,也见于草原、丘陵、河流的砂岸等地。

在我国的分布地有新疆喀什(市邮政局,844000)、内蒙古达赉湖自然保护区(新巴尔虎右旗邮政支局,021300)、辽宁旅顺铁山自然保护区(铁山邮政支局,116045)、青海、甘肃、福建、广东等地,为少见的旅鸟和冬候鸟。

白尾鹞(Circus cyaneus),隼形目鹰科鹞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长41—53厘米,体重310—600克,为中型猛禽。前额为污灰白色,头顶灰褐色,具暗色的羽干纹。尾上覆羽为纯白,故名白尾鹞。又因上体的背部、肩部和腰部等都为蓝灰色,又叫灰鹰、灰鹞。常沿地面低空飞行,频频鼓动两翼,飞行极为敏捷迅速。主要以小型鸟类、鼠类、蛙、蜥蜴和大型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尤其是平原上的湖泊、沼泽、河谷、草原、荒野以及低山、林间沼泽和草地、沿海沼泽和芦苇塘等开阔地区。
在我国的繁殖地有新疆喀什、内蒙古东北部、河北及东北大兴安岭、长白山(吉林安图县长白山邮政所,133613)等地。迁徙时见于我国东半部,越冬于青海东部(鸟岛自然保护区,刚察县泉吉邮政所,812305)、西藏东南部及长江以南地区。

苍鹰(Accipiter gentilis)又叫黄鹰,隼形目鹰科鹰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长47—60厘米,翼展约130厘米,体重650—1100克,为中小型猛禽。头顶、枕和头侧黑褐色,枕部有白羽尖,眉纹白杂黑纹;背部棕黑色;胸以下密布灰褐和白相间横纹;尾灰褐,有4条宽阔黑色横斑,尾方形。飞行时,双翅宽阔,翅下白色,密布黑褐色横带。主要以森林鼠类、野兔、雉类、榛鸡、鸠鸽类和其他小型鸟类为食。栖息于不同海拔高度的针叶林、混交林和阔叶林等森林地带,也见于平原和丘陵地带的疏林和小块林内。视觉敏锐,善于飞翔。白天活动。性甚机警,亦善隐藏。通常单独活动,叫声尖锐洪亮。

全球有10个亚种,中国有5个亚种:新疆亚种分布在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若羌县邮政局,841800)等地;黑龙江亚种(冬候鸟)分布在黑龙江兴凯湖自然保护区(密山市兴凯湖邮电支局,158325)等地;普通亚种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西藏亚种分布在西藏(繁殖鸟)、甘肃、四川、云南(南部为冬候鸟);台湾亚种。

红隼(Falco tinnunculus)又叫茶隼、红鹰、红鹞子,隼形目隼科隼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长31—36厘米,体重170—335克,为小型猛禽。上体红砖色,背及翅上有黑色三角形斑;下体棕黄色,具黑褐色斑点;头顶、后颈、颈侧蓝灰色;尾蓝灰色,具宽阔的黑色斑。飞行快速,视力敏捷,取食迅速,善于在飞行中追捕猎物,见地面有食物时便迅速俯冲捕捉。主要捕食大型昆虫、昆虫、两栖类、小型爬行类、小型鸟类和小型哺乳类动物。多单个或成对活动,尤以傍晚时最为活跃。栖息于山地森林、森林苔原、低山丘陵、草原、旷野、森林平原和农田地区。在乔木或岩壁洞中筑巢,常喜抢占乌鸦、喜鹊巢,或利用它们及鹰的旧巢。

红隼分布甚广,几乎遍布我国各地,自然保护区有安徽池州市东至县和贵池区的升金湖保护区(东至县胜利邮政支局,247220)、北京延庆县西部的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山营邮政所,102115)、福建武夷山保护区(桐木邮政所,354315)、黑龙江兴凯湖、青海青海湖鸟岛等近百处。——刊于《上海集邮》2014年第2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