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邮票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集邮文献絮语

春节期间,好友葛建亚先生寄来三期《文献集邮》,并嘱我写点东西。细读之后,既为办刊者的魄力感动,又深受许多创新的观点启发,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一些粗浅的感想。

爱邮者必爱书

人称邮票是袖珍百科全书,这份美誉源于邮票所承载的百科知识,其实对这些百科知识进行全面、详实诠释全靠各类与集邮有关的书、报、刊。对集邮经验的传播、集邮历史的记载,同样离不开集邮文献。集邮者分为不同的层次,而层次之间的区别,实质上是拥有、吸收、运用、传承集邮文献程度和水平的区别。

    人类进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学会使用工具。从事任何一项文化研究活动,都需要掌握与其相关的知识和资料,需要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方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前进。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集邮文献则是促进集邮发展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我从上小学二年级开始集邮。父亲李振华对我的指导和帮助很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重视对集邮文献的收集与阅读。父亲不仅订阅了从创刊起全套的《集邮》杂志,还购买了原版《斯科特邮票目录》,日本、苏联、中国的各种邮票目录。他把集邮图书和邮票一起收藏在保险柜中,珍爱有加。父亲还收藏有数千册文史类图书,从小生活在书的世界里,耳濡目染,我也养成了买书、藏书、读书的爱好。

    几十年来,读书使我获得了比同龄人更丰富的知识和眼界;读书使我耐得住寂寞,精神有了寄托;读书使我积蓄了文化修养,思路和文笔显著提升。2004年10月,喜迁新居后,我终于拥有了宽敞明亮的书房。跟随我几十年的图书、报刊、资料也有了理想的一排排书柜。爱好古籍收藏的儿子,爱书热情更甚于我,其藏书的数量和珍罕程度令人欣慰。

    家中到处是书,别人视其乱,我却视其雅。图书,有人弃如粪土,有人贵比黄金,价值观不同,对书的理解和感情自然大相径庭。

写书的体会

1987年起,我开始写集邮文章,不久又动了写书的念头。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1993年,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邮票辨伪》和《中国集邮史话》两部书。十余年来,我已出版了]8本个人专著,另有《中国集邮走过的道路》《中外花卉邮票》《中外生肖邮票》(两书均与夫人赵志贤合著)《集邮家的足迹》《邮海扬帆》;近期,新作《集邮家的业绩》即将出版。我先后参与写作的专著有13部:《集邮文化简论》《中国集邮大辞典》《中国集邮史》《陕西集邮史》《中国邮票史》《邮票上的邮票》《中国大集邮经典——邮史纵横》(VCD光盘专题片)《常增书的集邮道路》《集邮文化散论》《中国收藏年鉴》《中国收藏二十年》《中国集邮报·集邮人物》;近期,由全国集邮联主编的《中国集邮人物风采录》即将出版。

    十几年著书体会良多,涉及集邮文献方面的归纳起来最主要有两点:

    一、书到用时方恨少。一个人,只有想得明白才能说得明白,说得明白才能写得明白。归根结底,写作必须掌握丰富而详实的资料。现在有一句时髦的话:“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多读书多占有资料,就能为思想插上飞翔的翅膀,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下笔如有神。写作时常会为一段史实的订正、某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甚至某人的生卒与集邮经历的核对犯难,这时最渴望的就是尽快找到相关的准确资料。

    二、报刊用时方恨多。十多年来,国内编发的各种集邮报刊(全国性的、省市级的、集邮组织的、甚至个人的)数量惊人。我收集的集邮报刊已装满了两个书柜。从理论上讲,这是集邮文化丰富的资料库,但实际上,如此大量的资料,翻阅起来并不容易,为了查找某份资料时感觉挺困难。为著书,我曾先后四五次全面翻阅过所藏全部报刊资料,因为只能利用业余时间为之,每次竟需时二月左右。需要的报纸抽出来,用完后放归原处又是不小的工作量。读书辛苦,写书辛苦,找资料同样辛苦。由此,我轻易不敢翻越这座越长越高的报刊之山。

藏书的体会

藏书要有针对性,收藏集邮文献亦然。

    我将藏书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实用性的参考书,一类是开眼界的闲书。前者宜专,后者要杂。因此,我藏书的范围比较宽泛,只要是自己有兴趣浏览的,都购而藏之。这些书,对于丰富人的阅历、增长远见卓识助益极大。

    对集邮文献而言,我也采取这种收藏方法。围绕自己的集邮目标,重要的参考书精读,一般的参考书泛读。我的体会是:

    一、专题、求精、实用。我从事集邮研究的重点是集邮史、新中国邮票史、几个集邮专题,此外还有民间收藏史等。为此,我收集集邮文献的重点也以这些内容为主,与此有关的文献不惜资金购买。其中一些早期邮刊影印本,邮票图集、全集,集邮类辞典,集邮家文集等成为必备书,其他的集邮文献则不刻意搜求。相对整个集邮文献而言,我只能算收藏了其中的若干专题,但对自己而言,这是非常实用的精品。

    二、边缘、索引、存疑。对一些有特殊参考价值的文献,我亦非常感兴趣。例如,为了更好地研究集邮人物,对相关的边缘性文献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从古旧书店重金购得线装本《今觉庵诗》,上面注有一些眉批,还藏有孙君毅著、俞炳森刻的油印本《周今觉传》,这些对研究周今觉无疑极有帮助。再如,邵洵美的诗集、传记等,对研究其人生经历同样是难得的史料。

    在阅读书、报、刊时,勤做笔记非常重要。十几年来,我分门别类整理了上百份资料索引,其中有几十位集邮人物的个人资料,又有大量集邮文献的资料,这样就方便了归类整理和研究检索。

    在研究参考集邮文献时,对照核实也很重要。例如,在《中国集邮史话》《中国集邮大辞典》《中国集邮史》《中国收藏二十年》等众多集邮文献中都有“中国集邮大事记”,但由于作者所持的研究角度不同,选择“大事”的标准亦不同,相互的内容缺项较多,个别条目还会出现史实误差,因此就需要对照参阅。

    对自己的著作,随着新资料、新见解的涌现,加之邮坛师友的批评指正,会发现存在的差错和疏漏,产生新的认识。对此,我都用红笔一一标注在自己的存书中,久而久之,有的书中密密麻麻写着大量的眉批。儿子偶然翻阅我的这些书,称这是难得的作者批校本,收藏价值尤佳,无意中又添了一份乐趣。

文献集邮能否健康发展

集邮文献如今正在成为一种新的集邮对象。对于文献集邮热这种颇具中国特色的新事物,仍存在一些不同看法。例如有人认为集邮文献是服务于集邮的工具,怎么能与邮票、封片、税票等同起来。还有人认为邮展虽设有“文献类”展品,但仅限于文献作者送展,而且有出版时限的规定,如果任何人买了集邮文献就去送展,那就显得太多太滥了。

    文献集邮如今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的现实,体现着与时俱进的时代发展需要。一种集邮新事物的成熟,不但需要媒体的积极宣传,还需要集邮界的宽容与呵护。应该允许文献集邮独立存在,不必增加过多的限制。例如,无需强调为实用而收集,不必苛求是否正式出版物等。为了促进文献集邮的健康发展,有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研究制定文献集邮的基本游戏规则。其中包括确定集邮文献的范围和等级,试行参展文献的评审规则等。

    二、建立集邮文献的信息库和交流平台。其中包括编撰集邮文献检索工具书,出版专业刊物,开展评书、评刊、评报研究等。

    三、完善集邮文献征售交易网。为藏者找文献、为文献找藏者提供方便,进而开展新书首发式,提供签名本、藏书票、作者手稿等特殊服务。

    澄怀沁群书,焉用束高阁。

    藏修本无定,肃然契真乐。

    《文献集邮》像一棵芬芳的花蕾,为集邮界带来了春的消息。祝她茁壮成长,灿若奇葩。作者:李毅民    文章来源:湖北集邮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