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8月25日,中华全国集邮联合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候,中国邮政发行了由刘硕仁设计的《驿使图》邮票。
这幅《驿使图》生动地再现了当时西北边疆驿使驰送文书的情景,也是我国古代邮驿使较早的形象资料。票图古朴、典雅,契合纪念主题,一面世就受到集邮者的喜爱,一般公众也争相购藏。J85小型张开始,“驿使图”悄然成为中国邮政的“形象大使”。新中国邮政储蓄1986年恢复开办,原国家邮政储汇局于1994年起发行首款全国通存通兑银行借记卡性质的储蓄绿卡,卡面又选用了文化底蕴深厚的“驿使图”,被一些集卡爱好者和美术界专业人士誉为“五星级”的卡面设计。“驿使图”邮政储蓄绿卡此后一直续发再版,成为中国网络覆盖面最广的金融借记卡,涉足亚洲、北美、欧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进一步向世界展示“驿使图”的古典美。
《驿使图》绘于公元3世纪前后,它表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邮驿的国家之一。原画长34厘米,宽17厘水,为米色底,黑色轮廓线,马身涂黄,还有几笔红色的斑块。《驿使图》画砖在前室前进方向的左下侧。画面是一个邮驿使骑在红鬃马上,头戴进贤冠,身穿右襟宽袖衣,足登长靴,左手举木牍文书,驿骑四蹄腾空,信使则稳坐马背,反衬出驿马速度的快捷与信使业务的熟练,特别是传说图中的驿使脸上五官独独缺少了嘴巴,意在表明昔日驿传的保密性,驿使在传递军情或者重要文书时,对于传递和所知道的机密,要守口如瓶。这种真实而又写意的手法,对后世中国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驿使图》邮票的背景是在淡绿色的底衬上,绘有成群鸿雁,口衔尺素,翱翔长空,借古代鸿雁传书的故事,表达了对邮政事业的美誉,设色淡雅,寓意深刻。驿使策马飞奔,鸿雁振翅高飞,整个画面突出了一个“快”字,创造出一种“火急”传递信息的意境。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修驰道、车同辙、书同文、修长城,在开创统一的邮驿制度方面,有不世之功。秦朝的邮驿统一了称呼,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对邮驿通信的称呼都不一样,秦朝把“遽”、“驲”、“置”等不同名目一概统一称呼为“邮”。从此“邮”便成为通信系统的专有名词。邮驿实行接力传递、路线固定、以律保证,逐步建立起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全国驿站网,并且形成了一整套邮驿管理的法令和制度。为了保证公文和书信的及时、迅速而准确地到达,秦王朝规定了一系列严厉的法律。《行书律》规定,传送诏书以及紧急文书,必须随到随送;不急的当天送完,不准挤压;积压的依法论处。汉代邮驿上承秦制,继往开来。首先是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基层有亭长、县设承驿吏,都设都督,太驿由法曹掌管。并且规定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驿站提供住宿。其次是公文信件开始分一般和紧急限时传递。普通件依次传递,紧急件专发快递。马传最快速度为日行400里,车传最快速度为日行300里,边境报急文书,飞马寄递。更重要的是公元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丝绸之路,所修驰道、邮亭一直延伸到中亚、西亚。到东汉时期,洛阳再次成为全国的邮路中心。东汉之前的夏商周三代,洛阳都是邮路“老大”;有秦一代,建都咸阳,咸阳成“老大”,洛阳成“老二”;西汉京城虽在长安,但洛阳是汉帝国辐射东方、南方、北方的邮路枢纽,其地位不亚于长安,渐渐恢复“老大”地位,而且邮路延长,成了国际邮路——洛阳通往今日本、缅甸、孟加拉湾、伊朗等地均有邮路。作者:闻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