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邮票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闻锺:电台约稿之二十三“传邮”

邮驿是中国古代通信机构的通称,是由统治者官办的通信组织,主要任务是传送官府的文书、情报,同时也为往来的官吏提供食宿和交通便利。在春秋的时候,把传递文书称作“传邮”,孔子说过:“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仔细分析这句话,可以得到如下几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德”是可以传播的一种信息;二是“德”的传播好比邮驿系统传递政令;三是邮驿系统传递政令是一种极为迅速而有效的传播方式;四是“德”的传播比邮驿系统传递政令更为迅捷有效。置邮就是用车马传递文书,也就是后人所讲的邮驿、驿递。

“传邮万里,国脉所系”,这是对国家邮政事业的最好诠释。1981年4月,一个叫林孝祥的老人将家中历经磨难而珍藏了41年的一件藏品捐献给了国家,那是1940年周恩来的一幅题词手迹,题词是写给林孝祥已故的父亲、前国民党资深邮政工作者林卓午先生的。在授奖仪式上,前邮电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朱学范亲自主持了仪式,这不仅仅是因为朱学范早年曾与林卓午在邮政界共事多年,更是由于周总理的题词,把邮政的传递与国家的命脉联系在了一起。

1931年11月,专门为中央首脑机关提供邮政服务的中央邮政局成立了。当时,中央邮政局办有各种邮递业务,其中有一种只有党政军重要机关才能使用的特别快信,快信随到随送,至多只能在邮局停留10分钟。送信员走光了,邮务员、邮局局长都要上路送信。为了统一苏区邮政,1932年5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邮政总局。同日发行了苏维埃邮票。中央邮政总局和相继建立的遍布21县的苏维埃邮局一起形成邮政网络,为所辖5万平方公里的250万百姓提供邮政服务。

1940年5月初的一天,听说周恩来要从延安经停西安去重庆,时任国民党中华邮政第三军邮视察段总视察的林卓午少将连忙发出了邀请。5月9日上午,周恩来应邀来到了国民政府的西安军邮办事处,为全体员工作时事演讲。演讲结束后林卓午开车送周恩来回八路军办事处,送到门口的时候,周恩来就请林卓午进去坐坐,进去以后,林卓午拿出一个纪念本请周恩来题字。周恩来想了一下,就题了“传邮万里,国脉所系”八个字,鼓励林卓午继续把军邮办好。没多久,林卓午少将就决定到延安去。1941年12月24日,冒着政治与生命的风险,林卓午率领20个随员,带着800多公斤的邮件从西安出发了。四天后,林卓午和他的队伍终于在新年来临之前赶到了宝塔山下。在延安的四十多天时间里,林卓午与中共方面磋商了国共两区正常通邮的问题,并与朱德总司令共同签署了维持后方邮运交通的临时协议。在林卓午的努力下,国共两区的通邮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得以实现。但是林卓午的行为触怒了国民党当局,他回西安后不久即被抄家,军邮总视察的职务也被撤销。1945年,他再度调回福建邮局任帮办。1948年冬,深感国事日非的林卓午自动申请引退。

1979年和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出了实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号召,为了促进大陆和台湾早日实现通邮。1981年林卓午先生的儿子林孝祥先生将这幅题词献给国家,同年5月9日,在周恩来同志题词41周年的日子,邮电部发行了《传邮万里国脉所系》的纪念邮票。“传邮万里国脉所系”,这是一代伟人的谆谆嘱托,这是中国邮政的庄严承诺。作者:闻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