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邮票问世最早,1840年发行的世界首枚邮票《黑便士》,就是普通邮票。古典邮票中的95%都是普通邮票。普通邮票的特点是:使用时间长,发行量大,面值种类多,票幅小,无编号,多为单色印刷,适用于各种邮票。普通邮票是一种通用邮票,并且是最主要的一种通用邮票。简称“普票”。
普通邮票一般能贴用于各种邮件,所以发行量大,发行期较长。如美国1932发行的华盛顿像深紫色3分票的印量上千亿枚,瑞典1912年发行的“三五冠”黑色1欧尔票,直到1970年各邮局仍在出售。为了适合于各种邮件的需要,常常是从最低面值到最高面值,全套的枚数较多,葡萄牙自1912年开始发行的“收获女神”票,从0.25分到20埃库斯多,共41个面值,92枚。新中国普21《祖国风光》邮票,从1分、1分半、80分、1元、2元、5元,全套17枚。
由于大量印刷,所以同一图案往往是多版多次印刷。如挪威自1871年发行的“号角图”,一直延续到今天。目前各国印制的卷筒邮票、发光邮票、小本票,也是以普通邮票构成为主。因为印量大,低面值多,为了节约,票幅多为小型,另一方面,又有不少高面值的邮票,为了防止伪造,在早期和中期,常用有水印纸,并多为雕刻版印刷,以上若干特点,为集邮者提供了一个重要课题,即从版式、齿孔、刷色、票幅、纸质、暗记、版铭等方面来考据版别,发现变异。普通邮票以及对普通邮票的研究,是传统集邮的主要课题。
由于普通邮票的长期发行,大量使用,各国邮政部门对普通邮票的选题和设计都极其郑重,总是以人们最崇拜的人物和最能反映国情的事物为图样,如前苏联的列宁像、工农兵头像、克里姆林宫,美国的华盛顿像、富兰克林像,英国的国王像,土耳其的基马尔像,埃及的金字塔,巴拿马的马拿马地峡,黎巴嫩的雪松,法国的埃菲尔铁塔。中华邮政普通邮票主图多为孙中山像,新中国则是天安门、革命胜地、祖国风光等。
1913年,中华邮政首次发行普通邮票,共19枚,帆船、“收获”、国子监的琉璃牌坊3种图案。这套邮票在1913、1914至1923年间共发行了三次。
新中国自1950年2月10日至1992年12月31日,在43年中,我国发行普通邮票共28套210枚,另有东北贴用普通邮票3套28枚。截至2006年11月15日,新中国发行普票31套,最后一套是普31,2002年2月1日发行“黄腹角雉”“白尾地鸦”“台湾蓝鹊”3枚票;2002年4月1日发行“贺兰山红尾鸲”“藏鹀(wu)”2枚票,2004年1月1日发行“黄腹山雀”“滇鳾”2枚票,2006年11月15日发行“绿尾虹雉”“褐头凤鹛(mei)”2枚票。面值最低的为40分,最高的面值为6元。
普通邮票不普通,用这句话形容一点也不过分。日常生活中寄信一般使用的都是普通邮票,正是由于普通邮票消耗量极大,使用时间较长,需要大量多次印刷,故此普通邮票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版别,很值得深入研究。在新中国普通邮票中,最珍贵的是第五组邮票,当时发行高面值的邮票,主要是满足寄往国外信件、大宗邮件和大宗包裹所需资费的需求,在国内很少派得上用场。因为当时寄往国内的平信资费是800元(相当于现在的8分),寄单挂号信件的资费是1600元,寄双挂号信件的资费是3200元,寄大宗邮件和包裹的资费也不高。在解放初经济和物资都相对贫乏的条件下,一张邮票20万,相当于普通政府工作人员半个月的薪金。因此,当时发行时高面值20万的印数就比较少,加上实寄使用少,所以收集普5 贰拾万信销票要比收集新票的难度大得多。作者:方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