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邮票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未发行的《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邮资明信片一些问题探求

在2002年人民邮电出版社编著出版的具有权威性的集邮工具书《中华人民共和国/1·邮资封片卷》(新世纪版)一书中,明确收入了一枚新中国邮资票品发行史上唯一一枚被撤销发行的邮资明信片,它就是著名的《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邮资明信片。这枚原编号为JP22的纪念邮资明信片,由于设计上出现错误,因而在正式发行的前两天被邮电部紧急通令“全部收回”,并最终撤销发行。2010年5月17日本应是该片满20岁出生日。

2003年版《中国集邮大辞典》称该片为中国明信片中的“错体邮资明信片”,其本应于1990年5月17日正式“出生”问世,却因先天设计问题被明令撤销发行,但却还是有少量片从邮政窗口流入社会集邮者手中,成为名声显赫的错体片而倍受邮人青睐和追逐。从那时到现在二十年过去了,一些集邮者,特别是近些年新入门的集邮者对其究竟错在何处?如何被发现?为何停售令在正式发行日的两天前就下达了却仍有一些片通过邮政窗口“正式”流入了社会?流出数量多少?收藏价值如何定位?这其中等等一些内幕问题至今对许多集邮者来说仍还是难解之谜。笔者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及本地当年也存在有销售此片的事实,对这枚中国纪念邮资片家族中唯一没有正式户口却又深受邮人追捧的宠儿做一些探求。

一、发行背景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迈步之际,为了适应国内经济建设的发展,以便更好引进外资,扩大融资渠道,中国政府决定在亚洲金融繁荣地的香港地区设立一处中国银行分行,并于1982年就向当时的港英政府购置了一块位于香港九龙区中环地段呈菱形状的地皮,用以建筑一幢办公大厦。新大厦由世界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先生设计,他曾设计过著名的法国卢浮宫扩建工程。由于其父亲贝松生先生曾是中国银行的第一任经理,因而贝聿铭先生愉快地接受了为中国银行大厦进行建筑设计。其设计灵感缘于一句“竹子节节高”的中国谚语,具体创意体现在由四个不同高度的钢架玻璃幕墙建筑物所组成的大楼整体外观上,寓意着事业日益兴旺发达。整个大厦建筑为钢架构成,内部用钢架对角支撑,重量由四角的大柱负荷。幕墙用反射光热的银色玻璃及铅合金片构成,墩座外表铺盖灰色花岗石,显得十分华丽壮观。这座总高315米达70层的摩天大楼是当时香港最高的楼宇。其建筑质量也是世界第一流的,全部为中国人自己施工,充分显示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并博得世界建筑业的赞誉。

1990年春该工程完工后,为了纪念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的新大厦建成,当时邮电部决定发行一枚纪念邮资明信片以示庆贺,邮票设计家吴建坤先生担任了该片设计任务。为此,吴建坤先生还专门去香港的新大厦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创作体验,最后设计出邮资图为中国银行香港新大厦外景,明信片图为从维多利亚湾海上远眺雄立于中环地段的中国银行大厦远景。

设计稿通过后,由北京邮票厂彩色胶版印刷,面值4分,编号为JP22,并定于1990年5月17日正式发行,售价1角8分。

二、发现错误

1990年5月上旬,《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各大新闻单位都十分重视地以显要突出的位置报道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落成的消息。而一些邮刊和报纸更是早在四月里就预告了《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邮资明信片的发行。

正当中国集邮总公司及全国各地邮政部门紧锣密鼓地配合形势宣传而积极准备发行这枚邮资片时,1990年5月15日凌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邮电管理局突然接到邮电部的一纸加急电报,要求停止发售这枚邮资片,并强令“全部收回”。

为什么临近发行日仅两天的这枚邮资片会被勒令停发呢?原来发现片上的文字出现了错误。

当《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邮资片于1990年5月14日运抵香港时,被香港有关人士发现该片英文拼写有错误,容易产生误会,当即电告中央,建议停止发行。当天夜里邮电部紧急会同中国集邮总公司召开有关会议,决定全部收回该片,并向全国发出了停止发行该片的加急电报。

三、错在何处

关于该片的错误之处,集邮人士中流传有这样几种说法:一是英文拼写错误;二是英译错误;三是中文名称错误。那么哪种说法正确呢?

其实,《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邮资片的错误之处这三种都存在。

在传媒中,1990年5月22日出版的《中国青年报》在第二版显要位置上刊登了一篇题为《一字之差成死胎——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邮资明信片取消发行始末》的文章,称该片英文拼写错误,将“Completion”(落成)误印为“Complition”。这是错误处之一。

在片名英文翻译上,《中国集邮大辞典》该条称,英文“Hong  Kong  Bank OF CHINA”(香港银行)的含义不够准确。邓胜通编著的《新中国邮资封片知识简介》一书中称此译容易使人误解为“汇丰银行。”这是其错误处之二。

而主要错误还在于中文片名上,不应将“中国银行”失误地简称为“中银”。据香港方面人士解释称:因为香港已有一个名为“港澳中银集团”的金融机构,对外也简称为“中银”。这容易使人在理解上混淆这两个金融机构。这是其错误处之三。

在这三处错误之中,笔者认为第三种错误是造成决定停止发行该片的关键所在。因为按照国人对各家银行约定成俗的简称习惯一般为类别加“行”字,如中国农业银行,人们简称之为“农行”;中国建设银行简称之为“建行”;中国工商银行就简称之为“工行”……等等之类,而该片却违背人们对银行机构常用的简称习惯,将中国银行简称之为“中银”,才最终产生这么严重的失误。如果在当初设计该片时,片的名称写成“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落成纪念”字样,就不会产生理解上的歧义。或者用“中行”的简称,也符合人们简称的习惯用语,顺理成章,也不会造成误会。因为该片的名称并不长,如果不为省略两个字而简称,也就不会造成这么大的失误。

四、流出数量

《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邮资片》因设计失误被邮电部门紧急通令停止发行后,为什么还会有错片流出呢?

其原因就在于一些地方的邮政部门忽视邮政法规,未按规定的1990年5月17日发售日期执行而提前出售,所以才造成相当一部分的错片流入社会。

据邮电部于1991年1月15日所发的《关于部分邮电管理局提前出售〈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邮资明信片〉问题的通报》(1991)46号文件所称,该片流出的省份主要有山东、四川、贵州、吉林、河北、新疆、江苏、广东、湖北、河南、北京(邮)、陕西、山西以及重庆市邮电局等14个邮电管理局和单位。

由于停止发行急电通知时,发往全国各地的错片因路途远近、提货时间及遵守电报通知的严格程度等因素,有的省所分配的该片还在火车站行李房,没有来得及提取;有的虽然发往基层邮票公司,但还在未到达的路途之中,故尔多数省份没有流出此片。这些省份是上海、天津、福建、辽宁、黑龙江、海南、广西、内蒙古、宁夏、西藏、湖南、江西、云南、甘肃、青海、浙江、安徽的邮电管理局和北京邮票厂等18个单位。

而山东和四川两省的邮政纪律最差,有的地方甚至在已接到邮电部电报通知后仍还在柜台上出售。错片中很大一部分是在这些有令不止的地方流出的。

尽管邮电部为严肃邮政纪律,对提前出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严厉的经济处罚,促使售出单位积极追回所售之片,但仍有近8万枚错片流入民间无法追回。

据事后1991年原中国邮票总公司对外界公布的未收回错片量为73699枚。而邮电部关于此事的《通报》称:“中国邮票总公司共发出《中银邮资明信片》八十一万七千二百枚,截止一九九O年八月十五日,实收回七十四万零七百九十三枚,回收率为90.65%。”这样就得出流出量为76407枚,不到8万枚,与邮总数相差2708枚。但据当时的权威人士透露,其确切数字为97800枚。此与邮总公布的数字相差24101枚,与邮电部公布的数字相差21393枚。还有的民刊透露数为6万多枚。虽然几个数据不尽相同,但在10万枚以内是可以肯定的。特别是原中国邮票总公司是在收回各地片后,重新开包清点再统一封存的情况下统计出的数据,应该说是十分可靠的数字。而邮电部做为官方文件的《通报》也应该是可靠的。两者都精确到了个位数。

但究竟哪个数据准确无误呢?这还有待于求证。   

五、流出时间

错片出售的时间由于各地具体情况不同,在出售时间上也就不尽相同。主要分以下几类情况:

(一)明知故犯提前出售

这类情况占提前出售的绝大多数。邮资票品的发行一向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要求,每一套邮票,每一种邮资封、片的发行日期都有明文规定和有关通知。而该错片做为JP系列片中的一种,也早有内部通知和外部预告,特别是邮政总局的发行通知,做为当时邮电管理局内部的销售部门不可能不知道,但知道了却有章不循仍提前出售就属于违纪违规、明知故犯了。

据1995年2、3期合刊的《集邮纵横》杂志中的一篇文章称,出售时间最早的为山东青岛市崂山区集邮门市部。有人在1990年5月5日之前就在该门市部购得了该片,其时间比规定的正式发行日竟提前了至少12天之多。

(二)因误会提前出售

在提前出售错片的单位中,只有重庆市邮票公司因误会造成提前出售,属于特例。原来,该公司在当年5月11日就接到一份该片的发行电报通知,因电报行文中正式发行日的5月17日的“7”字上面的短横在电报纸上未打印出来,误理解为发行日为“5月11日”,因此该片提前了6天之多的时间发行。

(三)因工作人员渎职行为造成在原规定的正式发行日出售

这种情况也仅是个特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邮电局在收到上级停发错片的电报通知后,由于收到通知的工作人员责任心极差,未能及时将停发通知传达给销售部门,致使销售部门在不知内情的情况下按原规定的5月17日发行日正式上柜销售了两天。当上级打电话查问及该片的封存上交情况时,才急忙收缴柜台上未出售的剩余片。此时已销售出一百几十枚。

(四)接到停售通知后仍顶风出售

这种情况表现在山东和四川两省。这两省的一些地区在已接到停售通知后仍然在柜台继续出售,造成相当一部分的错片流失到社会上,表现出其特差的邮政纪律,严重损害了邮电信誉和全局利益。笔者注意到山西《集邮报》2001—2003年的多期拍品目录中显示,有4件以上的错片实寄品是从四川流出的,其日戳也均显示为通知下达后寄出的。其中重庆市3件,时间分别为一件是1990年5月17日,两件为5月18日,还有都江堰市的一件为5月24日。这后一件估计很可能为不知情者的非集邮人士实寄,其日戳不能说明是购买日期。其他民间邮刊上也常见有拍卖的四川寄出的错片实寄品。

六、邮坛称谓

《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邮资明信片流失于民间之后,曾在邮坛掀起过很多次的热潮和风波。其中,其在集邮人士当中的各种称谓就很多,并且非常有趣。

其一,称之为“JP错片”。其省略了“22”这个数字编号。因为该片停止发行后,后来于1990年7月11日发行的《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1990·北京》纪念邮资明信片取代了其原编号位置,而成为纪念邮资明信片家族中正式编号为22号的成员。因此,未发行的《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邮资明信片原有的编号已无实际意义。再者,在中国纪念邮资片中,至今也就仅此一枚通令收回的错片,因而这种称呼在集邮界一听就明白指的是该片。

其二,称之为“中银错片”。 其省略了全部编号,只以错误的关键词“中银”加“错片”二字称呼之。很确切,也很明了。它在集邮界一般人士中最常用之。

其三,称之为“中银片”。此称谓比前者更简略,其广泛流行于邮市交易该片的口语中,并后来见于《中国邮票史》(第九卷)一书中。另外官方文件中对此称谓还有一种“变体”:即1991年邮电部有关此事的《通报》中简称此片为“中银邮资明信片”,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广泛。

其四,称之为“一片蓝”或简称“片蓝”。这个称呼很雅致,也很有趣,令人不禁联想起新中国邮票发行史上也曾通令停止发行的《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其流出数量为3000枚左右(另有一说为1500枚左右)。因其流失数量稀少,因而很珍贵,集邮界俗称之为“一片红”。此称谓实属于对票名的简称。而《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邮资明信片“一片蓝”和“片蓝”的雅称,其灵感应来自于该片的片图蓝色基调。再加之其是“片”而非票,故称其为“一片蓝”或简称“片蓝”是很有意思的。它虽然没有“JP错片”和“中银错片”那样直接冠以“错片”之名,但凡集邮人士都知道其为错片。因而“一片蓝” 和“片蓝”的称谓较之前两者更富有诗意和美感,实属于邮人表现出对其喜爱程度的“昵称”。

七、收藏价值

凡是珍奇邮品莫不因为其存世量稀少而身价不凡。物以稀为贵,这是价值规律。当年,邮电部对提前发售该片的行为,动真格地进行了每片罚售价100倍的严厉处罚,即每片罚款18元。到后期,对仍在出售或未能积极追回的处罚竟达到每片1000元。可谓力度之大,处罚之严,体现出邮电部对维护我国邮政声誉的严肃态度以及对该片所带来消极影响的高度重视。

由于其错片的身份和邮总对违规行为高达每片千元的处罚基础,这就使得其在市场上的身价一直处于不俗的表现。1990年该片停止发行的最初那一段时间就曾超过其售价近500倍的70元价位红火于邮市。次年邮市火爆,其身价更是与日俱增,自120元起步,一路飘红,直窜到600元价位,大有突破千元大关的趋势。虽然其后来有了些回落,但是在1997年初那全国上下一片“炒邮”声中,其身价再显英雄本色,升值速度有如迅速上升的温度计上的红色水银柱,从1300元起价而至3000元,再达5000元,一路狂升无法阻挡,令众多邮人追逐不及。愁的明着愁,乐的偷着乐。据悉,在当年“’97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期间举办的一场大型邮品拍卖会上,有一枚错片拍品竟以8250元的高价成交。

这些年,该片一直是国际集邮人士追逐的对象。特别是集邮发达的美国、新加坡、英国以及喜爱收集中国邮票的一衣带水的相邻国家日本,更是高价收购不断,每年涨幅惊人,致使其名声更是日益显赫。可以说,只要邮市一有风吹草动,其就有非凡的升值表现。2010年春节后,其再度发威,从节前的1500左右15天内就一下蹿高到4000元的价位,令许多因沉迷于过年氛围中的邮商和邮人都差点吐血。

从以上种种所述可以看出,“一片蓝”确实可以具有与珍邮“一片红”所遥相呼应的声势。虽然“一片蓝”近8万枚的存世量与“一片红”近3000枚的流出量不能同等相比,但它与“一片红”不同寻常的出世经历(其属于取消发行品,而“一片红”属于停止发行品)及多年的不俗市场表现,“一片蓝”不但具有研究价值、审美价值,同时也还具有难得的收藏和投资价值。由此可见,《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邮资明信片已步入了新中国珍贵邮品行列,至少目前已是稳稳站在了三级珍邮地位。特别是当年的邮电部《通报》文件中称:“……邮票博物馆所存两千枚《中银邮资明信片》除留少量外,其余均应交中国邮票总公司一并销毁。”这说明国家有存档,可以说是表明了它是因故而未发行的正规邮政品,因而也确定了其在邮政史和集邮史上的地位。其新片已是较难得的邮品,而实寄片则更是高价难求。

八、实寄存片

当年购买《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邮资明信片的有三种人:一是集邮爱好者,因收藏之需,买少数几片自藏自赏而已;二是专门从事邮品买卖的邮商,他们因以谋利为目的,因而批量购进,囤积销售。所以,未收回的错片大部分流失沉淀在他们手中;三是不集邮的群众因需给亲朋好友写信传情,恰巧碰上此片出售,便买上几枚,写上附言,交寄发出。因而这就留有了实寄片存世。由于他们不集邮,因而所购之片均实寄出去,自己几乎不留有新片。此外,第一种人即集邮爱好者因为懂得一些集邮知识,或是为增进邮友之间的友情,一般也都喜欢于新邮发行之日互寄实寄封片。因此,在留存的实寄片中,他们是占主要数量者。而第二种人即邮商中也有少数人因处于第一种人的同样目的而有限地进行实寄的。

由于该片取消了发行,而提前发行的地方又不是很普遍,尤其知道其提前上柜台出售的集邮人士又很少,因而专门为实寄目的而实寄此片的人则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此实寄片的存世量就更加稀少了。也因此,实寄片较之新片的价格理应要高出许多。这也是价值规律的作用体现,而当前该实寄片许多拍卖处才3000元左右的底价并不是很高的。

因各地提前出售此片的日期并不一致,如能收集到各个出售地的实寄片,则可在一定程度上佐证其在各地提前发行的准确最早日期,为邮史正本清源。

笔者所居之地博乐市正好处于新疆三个违规发售点之一。经笔者多方求证,确切没有发现本地实寄片。但出于对收集实寄片,尤其是收集纪念邮资明信片大全套的爱好,利用身处曾提前发行该片的地域之便,笔者通过邮友广为寻觅,终于寻找到4枚另一违规发售地昌吉市寄出的实寄片。其中,有三枚为发往省会乌鲁木齐市的,另一枚是寄往阜康县的,日期均为1990年5月13日。2010年又见天津《瑞邮拍卖》第一期上有一枚阿克苏当年5月12日实寄品拍卖。

在对其它地方的该片实寄片虽留心多年,却少见。山西《集邮报》拍品目录上倒是常见每年有几枚该片实寄片,多为北京和重庆寄出,提前和首日及滞后实寄品均有。其中还注明有两枚为赝品实寄片。可见,该片的实寄片存世稀少,估计应不过千枚左右,甚至更少。

九、伪品问题

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有可能被做伪谋利。作为新中国邮资明信片中属于珍品地位的《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纪念邮资片同样也不例外。

目前,在社会上被发现的伪品有下列几种特点:

1、多种卡纸印刷,而真品为双面铜版白卡纸印刷;

2、片幅规格略小,而真品规格为148×100㎜;

3、图案刷色灰暗,而真品清晰明亮;

4、图案及文字在高倍放大镜下观看有暗影,而真品没有;

5、有的假片其左图的装饰图案中主楼顶端天线不显;

6、有的假片背面沾有油墨;

7、还有的假片部分文字及邮政编码方框伪造漏印;

8、因所有伪品均为电子分色,故尔在40倍以上放大镜下可清晰分辨出图案和文字的印刷网点。伪品网点均模糊、偏色,边缘有其它色变等。特别是面值部分,真品的“4”字边缘整齐清晰,内里弯处圆滑,而伪品模糊发虚。

十、错片研究

《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邮资明信片自1990年问世以来的二十年时间里,各种集邮报刊除对当年停止发行做过一些类似新闻报道外,而对其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文章却不是很多的。笔者认为,其学术研究应从三个方面,一是发行方面的问题研究,二是印制方面的问题研究,三是实寄片问题的研究。

发行方面的问题研究。包括:

1、十四个违规省、市、区所售出的准确数量;

2、各地售出及追回的准确数量;

3、各地出售的准确时间。

印制方面的问题研究。尽管中银错片的印量因为其停止发行而没有公布,但根据1991年1月15日原邮电部邮部[1991]46号文件披露,中银错片的实际发行量为81.72万枚。这在当时的邮资片来说是一个很不小的发行量。虽然后来停止了发行,但仍有其与其它邮资片一样在印制方面存在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1、其80多万的印量是否为一种版式就能完成的,有无版别之分?

2、暗记研究中在文字上、图案中有几处暗记发现?

3、有无印制变异?虽然一些赝品有明显的漏印变体,但这不能否认该片在印制过程中没有变异品。如制版变异和套色移位等。这些只有在充分研究各地不同流出品后才能得出结论。

4、赝品研究,包括赝品的实寄品研究;

实寄片问题的研究。如前文所列,提前和首日及滞后实寄品均有。为何在停止发行后,还有首日及滞后实寄片?是属于赝品实寄品?还是倒拨邮戳而制造的实寄品?

结束语

人们常言:邮票是国家的名片。而邮资明信片就更应是名副其实的国家名片了。在新中国纪念邮资明信片发行史上,《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邮资明信片是至今唯一一枚“发”出后又被急令收回的。这是国家为维护我国的邮政声誉而采取的一项强令措施,同时也是我国当时邮政腐败现象的暴露。在当时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竟有14个违规提前销售,可见不是个别单位置若罔闻,而是一起罕见的大规模严重违反通信纪律的行为。因为提前发售邮资票品现象不是这偶然的一次,而是时常有之。仅看当年的1990年8月号《集邮》杂志中“集邮先生”栏目中竟刊有4篇报道各地邮票和邮资片提前出售的文章,其中J168邮票竟被提前了22天。JP20邮资片被提前了12天。在1991年的邮电部《通报》中也坦然承认:“但近年来,提前出售邮资票品的问题时有发生,屡禁不止。”

总之,邮电部门不遵守规章制度而提前出售邮资品,最终造成了中银错片成为珍贵邮品,既有其先天自身设计失误的偶然因素,也有邮政内部腐败现象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经过十多年的时光检验,中银错片不仅理所当然地步入了中国珍邮行列,同时也受到了国际界集邮人士的青睐。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它必将以自身的光彩同其它新中国珍邮一同争辉于世界邮坛。作者:蔡志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