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邮票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中国集邮报》创刊20周年纪念封——大方又漂亮

2012年7月4日,《中国集邮报》20周岁生日封翩翩飞到手中,让我眼前一亮:新颖、大方、美观、漂亮,似凉风拂面,欣赏再三,难以释手。以布纹纸印就的“《中国集邮报》创刊20周年纪念封”,干净、清爽、大气、不俗。封图主色调为绛褐色,属冷色调;清凉如镜的水面,颇具立体感的“20”两个数字,由水中倒影映衬,犹如一艘胜利远航归来

东方鹤:请给上涨的邮票品种以掌声

大凡投资者,总是希望自己手中的邮品比别人涨得快,笔者也是一样,因为在收获利益的同时,还可以在精神上得到愉悦。但事情往往难如已愿,现实中的许多时候,我们可能看到的是别人的东西呼呼上涨,自己的东西原地转悠甚至不涨反跌,这肯定会引发自己的不爽,因为你毕竟是个人而不是神嘛。但我提倡大家都要有一点豁达之心,要真心的为别人的东西上

李忠:求戳的“苦辣酸甜”

喜欢收集邮戳的邮友们都有过求戳的经历。现在网络发达,各地邮友之间联系比较方便了,还有专门互寄邮戳的集邮QQ群。但也难免遇到想盖的邮戳没有邮友可帮忙的时候,这时还得用集戳爱好者的老方法——寄信去求戳,也就是把写好地址的邮资片(也有用封的)装进信封里套寄给所要盖戳的邮政局(所),求邮政局(所)的营业员代为盖戳后实寄回来。笔

我与《武夷邮苑》

在整理自己收集的集邮文献时,我偶然翻出当年大学期间自编自导的校园邮刊——《武夷邮苑》,这份邮刊虽然略显单薄,目前也只出版了五期,但是却记录了我的一箩筐校园邮事。这份邮刊的出版,缘起2008年武夷学院适逢建校五十周年,承接了南平市集邮展览作为校庆期间的一项配套活动。借此良机,我提出复办校邮协,此想法得到了邮协创始人赵健全

东方鹤:邮市又到机遇呈现时

中国邮市的前景向好笔者是深信不疑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风风雨雨,涨跌轮回,这也是可以预见的。在经历了二轮超级行情和许多反弹波动之后,对于一时的涨跌,亲历者大多已是见怪不怪了,倒是许多新人受不了如此折腾,被套、割肉、骂娘也就不难理解了。从我们进入邮市的那一刻起,我们固然是为了赚钱而来的,但我们首先要准备的却应当是

周林:我的集邮观

集邮的本义是兴趣、快乐我们提倡快乐集邮,这不是挂在口头上的一句口号。集邮是什么?用最原始最简单的话来说集邮就是收集邮票。自邮票诞生之初,人们为兴趣而收集邮票,并且形成一种时髦的收藏活动。人们在收集邮票的过程中增加见识,得到快乐,或者讲在集邮过程中获得一种文化的愉悦。这就是集邮的本义。当今一提到集邮,人们首先就会想起XX

闻锺:7月1日明信片

一个平常的日子,被赋予一种特殊的含义之后,就会变得不平常,一年十二个月中,总会有几个特别的日子,比如七月一日。在1997年以前,这个日子只有一个纪念性,那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1997年之后,又有了一个新的纪念日,香港回归祖国纪念日。对日期敏感的人很多,集邮者算是一个。集邮是一种玩儿,是一种自我找乐儿的行为。集邮中

闻锺:百年国家博物馆

说到/1,是近几年的事情,由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成立的。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前身为1912年7月9日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49年10月1日,更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1959年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前身为1950年3月成立的国立革命博物馆筹备处。1960年正式命名为“中国

闻锺:堪忧的环境与京沪高铁一周年

堪忧的环境又是一年一度环境日,2012年的主题为“绿色经济,你参与了吗?”设立世界环境日,其意义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要求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来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但面对如今的环境,包括生活的、居住的,甚至衣食住行,有那一点是放心的?80年代以前,呼吸着新鲜的

东方鹤:邮市暴跌后的机遇

面对步步下跌的市场,面对日益涣散的人心,面对一批批程度不同的套牢盘,投资者基本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因为进没有胆量,退心有不甘,在连绵不断的下跌中,且守且悔成为邮票投资者最显著的特征。作为中国邮市的死多头,我一直是满仓操作,即便是今天依然如此,那么此波下跌造成的损失许多朋友可以估算出来,但对我的心态丝毫没有影响。我认为如

邮票行情为什么持续不长的原因

邮票市场为什么炒一个扔掉一个吗,就因为那些曾经扔掉的邮票品种没有生命力,这样炒作对市场不好对行情的稳定也是极大的伤害,这种情况是邮票市场的缺陷和短处,长期以往对邮票市场的形象大打折扣也是外界资金不愿意进来的主要原因,放弃这种炒作吧。而清明上河图,洛神赋,/1等传世名画邮票已经流传几百上千年的历史了,这是名画邮票题材与它

东方鹤:中国邮市又到捡钱时

这个题目现在来说可能又是个不太讨人喜欢的话题,因为连续的下跌已令投资者伤心欲绝,市场信心极度分散,环顾四周,赚钱的人不多,想找人吵架的主却不少。一个字:烦。明知没有多少人愿意听,或者说不会有多少人听得进,我为什么还要说这个话题呢?因为我坚定的相信中国邮市不会就此沉沦,未来的前景依然诱人。说中国邮市又到捡钱时,是因为现在

从读者到作者 钟情守望二十年

集邮对于集邮者来说是一种爱好。但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份工作,有的时候分不清什么是工作,什么是爱好,整天就是围着集邮转。正是集邮工作,给了我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口,正是集邮工作,给了我结识集邮者的机会,正是集邮工作,给了我开阔眼界的平台,正是集邮工作,给了我接近集邮媒体的缘分,正是集邮工作,给了我拿起笔记录集邮的冲动。于是就

闻锺:为李明会士祝寿

在《集邮报》公开发行20周年庆典上,又见到了全国集邮联会士、国家邮展评审员、天津的李明老师。认识李老师十几年了,很喜欢看他写的文章,也喜欢听他讲课,更喜欢跟他聊天,每次与李明老师在一起,总会有收获。这次在太原,除了开会,没少跟李老师聊天,在聊天的时候竟然得到了一个秘密。集邮者之间聊天,集邮是永远的话题,在聊到了节日、集

邮票收藏按专题集邮才是行家玩儿法

在收藏领域,集邮属于大众收藏,其细分门类又有很多,对于早年的集邮者,出于传统集藏风气,也出于经济承受能力,所集之邮,基本上都以信销票为主。现在年龄在55岁以上的老集邮者,打开邮册,可以这样肯定,百分之四十以上,插的都是信销票。所谓“信销票”,通俗的说就是指在通信过程中用过的邮票,盖上邮戳以使其不能被重复利用。随着近年来

闻锺:难舍《石家庄集邮》

一个多月前,收到了《石家庄集邮》的主编赵玉杰先生寄来的2012年第一期《石家庄集邮》样刊和一封信,谈到了关于刊物今后的发展,并告知这也是最后一期《石家庄集邮》了,下半年准备编一本新的刊物,不过名称变了。随信还寄来了用稿通知,本期的《石家庄集邮》刊用了我的一篇短文。在为数不多的河北集邮刊物中,《石家庄集邮》算是小有名气的

《中国集邮报》——你是我们的“红娘”

从嗷嗷待哺,到青春年少,《中国集邮报》已走过了20个寒暑春秋。在与报纸20年的朝夕相伴中,我也从一名普通集邮者逐渐成为了一名业余作者。在一篇篇文章受到编辑垂青而变成铅字收获喜悦的同时,也因文章的发表而结识了不少天南地北的邮友。2007年11月6日,我在《中国集邮报》上发表文章《读报记事》,文中记叙了自己保留的一份奇特的

《集邮博览》,我曾经的“集戳指南”

今年《集邮博览》迎来了30岁生日,屈指数来,我与《集邮博览》相识已经有24个年头了。我与《集邮博览》初次邂逅,是在1988年。那年我刚高中毕业就走进了社会,当时我已集邮10年了,但在集邮的道路上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有一天,上中学的妹妹从学校门口的邮亭买了一本1988年第2期《集邮博览》送给我,我一见这份杂志就特别喜欢

闻锺记邮:青少年集邮

青少年集邮作为国际集邮联制定的一个参展类别,列入到邮展的序列当中,成为各成员国参赛的重要组成。中华全国集邮联也在大力倡导青少年集邮,青少年集邮工作也是各级集邮组织的工作重点。对于青少年集邮,有能力编组高水平邮集的毕竟是少数,多数人只能留有一个印象。但就目前邮票的销售体制,很难在青少年中开展集邮活动,因为一个从不接触有票

从24年前的退稿信说起

近日整理邮刊的时候,意外的看到了一枚《集邮博览》杂志的公函封。公函封的正面盖有一枚北京邮资已付戳,日期是1988.2..11.22(2月月份字钉很淡),背面则盖有一枚“湖南1988.2.16.湘潭市”的落地戳。信封夹在一本1991年第1期《集邮博览》杂志中,里面有一张编辑部的退稿信。1988年,笔者还在湖南湘潭市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