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邮票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从邮政人员“不集邮”说开来

邮政人员“不集邮”?真的吗?真的!这不是新鲜事,更不是什么天方夜谭。不奇怪,没毛病。

为什么邮政人员不集邮?首先要问邮政人员为什么要集邮?集邮是硬性指标吗?不可否认,当前的邮政人员中,还真有一些货真价实的集邮者,喜欢集邮,热爱集邮,但那只是极少数。

邮政人员集邮的,绝大多数集中在集邮业务人员中,从最初从事这个业务到最终喜欢上集邮。很多综合柜台和邮政储蓄的人员,真正发自内心,年复一年坚持订阅年册和购买邮票的,只是极少数,还没有形成气候和氛围。

试想一下,如果几十万邮政人员全部集邮,每年就内部就需要消耗多少年册,多少套票,多少纪念邮资封片、普通邮资封片。问题恰恰在于,集邮的邮政人员只占极少数,不集邮的占了绝大多数,绝大多数决定着影响着集邮的发展,极少数无法影响和决定集邮的发展。

为了完成年册销售任务,邮政部门给员工内部下达“营销”任务不是什么秘密,每个人都有一定数额的年册指标,这些指标还在逐年递增。面对集藏多元化和邮票印刷品的新定义,这些指标其实是很不好完成的。集邮柜台的工作人员依靠人脉和资源尚且可以勉强应付,综合柜台和邮政储蓄工作人员,投递员就不得不依靠发动亲朋好友,打一场群策群力的年册“攻坚战”来完成任务。

问题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群策群力的效果绝不是依靠亲朋好友和求爷爷告奶奶就可以完成的,很多人不得不通过各种手段,或者一次次给前来办理业务的群众“推销”年册,还是无法完成任务。有的人只好自己暂时“完成”自己的指标,再低价亏本销售出去。

集邮火爆的年份,完成任务都不是很顺利,更何况集邮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完成任务更显得难上加难。有的地方,有的人,为了完成任务,打折、返现等各种邮政三令五申严厉禁止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些邮政工作人员对于集邮的心态是很微妙的,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把多余的自己买下来,或送人,或降价出售,排斥的心理往往大于主动收藏的意识。通过现象看本质,看到年册销售难,趋利避害的本能自然是对集邮退避三舍,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去集邮。

更何况,邮政工作人员收入并不是很高,上有老下有小、孩子上学、买车还房贷、看病就医、赡养老人等一大堆琐碎事应接不暇,养家糊口都是疲于奔命,自然要把钱用在刀刃上,集邮买到的邮品升值缓慢,或是干脆不升值,还贬值,放到家里心里堵得慌。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基本上都是不闻不问,不理不睬,只要完成每年的任务就万事大吉。

凡此种种,邮政人员不集邮,丝毫不奇怪。绝不是想某些集邮者想的那样,自己把邮票爱的要命,喜欢的不得了,天真的以为邮政人员都是集邮者,都是活雷锋,一上来就自然亲。殊不知,邮政人员不集邮是常态化,不喜欢集邮是绝对的正常化。

将心比心,生活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的品味和追求,要保证生活,首先要做到生存,生存下去,才能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工薪阶层,考工资过活,每一分钱都是要精打细算的。集邮,也是需要真金白银的,钱虽然不多,一年一本年册200多元。问题是,一旦上瘾,从一本到追本溯源,向1992年看齐,向1974年看齐,向1949年冲锋,那就不是简单的200元钱的事情了。

邮政人员中,还是有不少集邮的,铁杆的邮迷,坚定的邮迷,各级邮政管理部门的领导不少都发挥余热,担任各级集邮协会的领导人,为集邮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邮政部门需要鼓励和倡导邮政工作人员集邮的大前提下,科学合理的确定发行量,改变邮票发行机制,敞开柜台渠道供应,更好地服务广大集邮者,让集邮发挥真正的作用,这才是确保集邮复兴和兴旺发展的基本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