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邮票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宋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邮票——形式与内涵高度统一

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宣布,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政府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加强经贸交流合作,促进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增长,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为此,中国邮政增加发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纪念邮票一套2枚,表现内容为“开放合作”与“共享未来”。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纪念邮票

以上是我设计这套邮票时了解的一些基本背景要素。很荣幸能够参与这套邮票的设计,因为其具有极强的纪念价值,因此,接受这项设计任务后也是“亚历山大”。时间非常紧张,我不知道从何入手、用何种表现手法来展现此次盛会。我并没有马上着手进行设计,而是花了一周左右时间慢慢消化这些资料,一有闲暇便会琢磨思路。在反复阅读设计要求后,我找到了设计这套邮票的初步思路。

我设想采用连票形式,这样可以使邮票画面更加开阔,同时也不需要改变邮票基本尺寸。两枚邮票的主体中心图形是大会标志和吉祥物。

进口博览会的标识由中间的地球、外侧的浅蓝色圆环、进口博览会中英文名称和英文缩写等部分组成。图标中间为地球,寓意进口博览会的广泛性、多样性和包容性,代表我国致力于将进口博览会打造成为世界各国展示国家形象、开展国际贸易的开放型合作平台;地球上的绿色中国,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表示进口博览会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着力打造一流绿色展会。图标外侧为浅蓝色圆环,体现了中国海纳百川的自信与豪迈,寓意着与世界各国紧密的团结合作,体现了我国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行动。图标中进口博览会的英文简称“CIIE”(China International Import Expo),中间两个字母“II”形似一扇打开的大门,寓意进口博览会是世界连通中国之门、国际经贸合作之门、世界人民友谊之门。字体颜色选取中国红,象征着中国热情好客,欢迎世界宾朋的到来。

进口博览会的吉祥物主体形象为大熊猫“进宝”。吉祥物围着一条绣着进口博览会标识的蓝黄色围巾,其中,黄色代表丝绸之路经济带,蓝色代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黄蓝色调体现了进口博览会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紧密联系。吉祥物手中所持的四叶草,既代表了进口博览会的举办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主体建筑的造型,又具有幸福、幸运的象征意义。吉祥物取名为“进宝”,既有“进口博览会之宝”的含义,也是“进博”的谐音,还暗含着“招财进宝”的吉祥寓意。

此次进口博览会的主题口号是“新时代,共享未来”。主题口号秉承“一带一路”建设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和精神,彰显了进口博览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打造全球包容、开放合作、互惠发展的新型国际公共平台,让世界共享中国发展成果,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在邮票主体图形确定好摆放位置后,背景采用什么表现手法、用什么内容表现就显得尤为重要,背景一定要烘托出大会气氛,给观者一种波澜壮阔、气势如虹的感觉。我认为“一带一路”这个概念用飘带来表现比较形象,其灵感来源于中国敦煌壁画中飞天身上的飘带。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敦煌壁画更是蜚声世界,因此,用飘带元素来表现“一带一路”倡议比较贴切、合理,有历史依据。画面中有两条相互交织的飘带,与吉祥物围巾的用色类似,金黄色的飘带象征丝绸之路经济带,另一条蓝色的飘带象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用飘带的形式还可以将两枚邮票很好地联结在一起,既有很好的寓意,又有形式美感。

第一枚邮票的主题是“开放合作”,中心图形是此次大会的标志,下方是大会的主场馆,呈现四叶草造型,寓意幸运。在设计时,所选择的场馆角度比较好地展现了四叶草的造型,我对场馆图片进行了艺术图像处理,既展现了场馆的风采,又使场馆图形和背景风格更为协调。背景为主办城市上海的浦东开发区和北京天坛,采用剪影形式表现。

第二枚邮票的主题是“共享未来”,中心图形是此次大会的吉祥物,吉祥物姿态生动活泼,动作舒展。第二枚邮票采用此次大会的主宾国代表建筑作为剪影元素,在构图上使得沿线主要国家城市得以连接,集中体现了此次大会“新时代,共享未来”的主题口号。

此外,在背景的设计中加入了一些四叶草的图形,四叶草沿着象征“一带一路”的飘带展开,既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又寓意将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好运传递到四方。

邮票主色调采用蓝绿色调,中间伴有金黄色,蓝绿象征着梦想、包容、开放、绿色经济,金黄色象征着美好的未来与充满希望的前景。

邮票初步设计完成后又经过多次修改,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邮票发行部与邮票印制局相关领导、人员给予了重要建议,使得邮票设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此一并感谢。来源:中国邮政报  作者:宋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