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邮票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集邮品鉴会 且行且珍惜

2014年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提出业务转型发展之后,集邮业务的经营也同样面临着一个转型,于是以中国集邮总公司为龙头,迅速在全国掀起了一个“中国集邮文化季”的活动,并形成了一个集邮文化的品牌,由此引出一个“集邮品鉴会”的形式。这个新兴的集邮品鉴会在集邮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于这个新生事物的出现应该怎样看待?怎样评价?怎样判断?对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创新与补充

王宏伟:今年在中国集邮界有了一个新的流行词——集邮品鉴会,不但在全国各地,而且在河北如火如荼地在举办,我也参加过几次这样的品鉴会,给我的感觉更多的是有冷有热,尤其是上个月参加承德的一场活动,现场的火爆程度真的让人瞠目结舌。既有集邮文化的宣传,又有现场火爆的销售,就集邮的销售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模式。

武书敏:说起“集邮品鉴会”,我觉得我还是有点发言权的,其实举办集邮品鉴会,河北省应该是较早的,而沧州集邮在河北应该开先河者。在省邮资票品局的支持下,我们早在2011年12月就成功举办了一场“龙邮天下集邮精品品鉴会”,之后每年都会适时推出一两场规模较大的品鉴会。也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模式,从组织策划、到形式流程都摸索出不少经验与心得,为河北省兄弟地市举办此类活动提供了一些帮助,河北各地市举办类似的活动,基本上参阅了沧州模式。

高晓恩:集邮品鉴会作为一种新兴的集邮活动,更多的是集邮销售形式的创新。曾经与省邮协常乐秘书长聊天时,常秘书长曾讲过“集邮品鉴会”诞生于河北。

杨文忠:关于集邮品鉴会的历史,还真的没有考证过谁家的最早,尽管类似的活动大家都在举办。我的印象中河北最早的带“品鉴会”的活动,应该是沧州的“龙邮天下”集邮精品品鉴会,是为下一年度的生肖活动打基础的。

王宏伟:参加几场集邮品鉴会后,我意识到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比较规范的一种销售形式的创新,参与其中的不仅有集邮者,还有很多对集邮产品感兴趣的收藏者。因为集邮作为一种文化行为,除了文化属性和邮政属性,其经济属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

武书敏:集邮品鉴会是对常规的、传统的集邮经营的一种创新,更是一种补充。这种形式有别于传统的柜台式的销售模式,更多的是一种集邮文化和收藏文化的推广,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进入到集邮的行列中。很多参与活动的人对集邮感兴趣,但更多的是一知半解,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参与者能感知集邮的魅力。

高晓恩:我也参加过几次由石家庄邮政和集邮部门举办的集邮品鉴会,从参与的人群来看,有集邮者也有对集邮感兴趣的集邮爱好者,还有邮政的客户,这充分说明了集邮活动还是很有群众基础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近些年集邮的宣传有些不到位,只在“圈”内流行,如何让更多的“圈”外人进入到圈内,通过集邮品鉴会的形式,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

杨文忠:近些年邢台集邮也举办过多场这样的品鉴会,一般是每年一次,最多二次。毕竟举办一次这样的活动,需要牵扯邮政的各个专业,甚至是倾全局之力,还要将整个活动的流程仔细推敲,包括活动的名称、举办的地点、要约的客户、主打的邮品,尽量做到万无一失。

高晓恩:尽管参加过几次集邮品鉴会,但只是作为访谈嘉宾,至于一场集邮品鉴会需要准备什么,还真想了解一下。
武书敏:这个是要收取版权的哈,开个玩笑。2011年底,为迎接2012年庚辰龙年,沧州率先举办了“龙邮天下”集邮精品品鉴会。因为没有可参考的范例,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几年下来,探索出一套基本模式。其实活动成功与否,活动中各环节的策划和准备很重要。一般来说要有详细的流程,包括主持人串词、嘉宾致辞、特聘讲师集邮文化宣讲、幸运抽奖、名人签售等;人员的合理配备,如引领、礼仪、销售、服务都要有专人负责,才能让客户有良好的体验。我们秉承拿来主义,有些环节的设置也借鉴了保险公司产说会的形式,将这融入集邮文化,就形成了具有集邮特色的活动,也就是今天大家见到的比较成熟的集邮品鉴会的流程。我们还会在每场品鉴会上增加亮点,力求形式上有所创新与突破,比如增加重要嘉宾文化访谈、集邮展览、冷餐会、模特走秀等形式,或者邀请集邮名家、邮票设计家助兴,当地的书画名家在现场挥毫泼墨也会给活动增色不少。

王宏伟:这一场集邮品鉴会举办下来,对集邮经营有什么促进作用?对集邮任务的完成有什么帮助?

高晓恩:无论举办几次,集邮品鉴会上的邮品价位不宜过高。石家庄的集邮品鉴会上“猴”四方连的价位是6万8千元,价位超过邮市上的,这对集邮的经营不利啊。

武书敏:其实“猴”方连的定价中还包括了一枚猴四方连的金砖,这样算下来价位就不是很高了。集邮品鉴会作为集邮经营销售方式的一个补充,往往短期内成规模销售,对集邮经营肯定是有促进的,当然如果策划、准备不到位,产品的选择和定位不准,赔本的可能也是有的。

杨文忠:邢台、邯郸、保定、石家庄刚刚举办过的“于文华家乡见面会”,邯郸集邮的销售应该是最好的,算上前期预订、现场销售、后期跟踪,总收入大约300多万吧。听邯郸有关人士讲,仅武安邮政举办的一场集邮品鉴会收入就有107万,这对于一个县级的城市来说,销售的前景看好。

探索与发展

王宏伟:面对新型的市场,面对整个邮政行业的转型,打造集邮鉴赏、收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特殊文化商品是很重要的。一场成功的集邮品鉴会,需要有多方面的支撑和配合,甚至需要一个地市邮政各部门的全面配合。

高晓恩:除了需要有多部门配合,对于集邮品鉴会更需要适销对路的邮品和参与品鉴会的人,同时还要在品鉴会的形式上有所创新,找准定位和业务增长点。

杨文忠:如果留心观察,会发现每一场的品鉴会都会有一个主题,或是生肖,或是重要的纪念日。比如河北省举办过的“龙邮天下”集邮品鉴会、“明月中秋”集邮品鉴会、“福禄寿喜”集邮品鉴会、“中国珍邮——奔马”集邮品鉴会、2014中国集邮文化季·福运中秋·于文华家乡见面会、2014中国集邮文化季·红色珍邮品鉴会,每一场的集邮品鉴会,都会在当地引起轰动。

武书敏:搞集邮品鉴会首先是确定活动主题,一般是根据热点邮票的发行或是重要节庆(如春节、中秋等);其次是筹备相应的产品,其中主打产品相当重要;再就是邀约重点客户及宣传。前些年的集邮品鉴会的定位是很高的,面向的多是一些高端客户,于是产品的定位也很高,很多难得一见高档邮品、邮票都会在这样的品鉴会中露面。诸如新中国老纪特邮票全集、文革邮票全集、编号邮票全集、新JT邮票全集等,这些价值不菲的邮票,不但是新中国历史的见证,更是平日不常见到的珍品。当然除了这些高档的邮票,还会有一些邮票金砖、贵金属摆件、字画等拓展邮品。近来我们比较注重不同种类、不同档次的集邮品与其它热门产品搭配,毕竟参与品鉴会的主体是集邮收藏者。

王宏伟:说起品鉴会上的拓展邮品,让我想到在金坛和承德的两次集邮品鉴会上,除了一般的常规邮品,还有很多的披金戴银的专题邮册,还有与品鉴会主题相关的诸多名人的书画作品,这些也算是集邮拓展经营渠道的方式吧。

高晓恩:一场品鉴会举办下来,筹备需要销售的的邮品很重要,同样重要的还有邀请参与的客户,无论形式如何,客户总是第一位的。从我参加的石家庄的几场品鉴活动来看,主办方请来的不光是集邮用户,更多的是邮政各专业的客户。

杨文忠:现在参加品鉴活动的客户不仅仅是限于邮政的客户,更多的是面向社会各领域的客户。这次邢台举办的“福运中秋·于文华家乡见面会”的品鉴活动是,就是与中国建设银行邢台分行合作,参加这场活动的客户都是建行的客户,在没有邮政和集邮客户参与的情况,销售了十几万的邮品,如果邀请邮政和集邮客户的话,销售的邮品会更多吧。这也为今后举办活动,寻求合作单位提供了一个新的经验。邯郸这次的于文华见面会的品鉴活动也是与光大银行合作的,但在邀请客户的时候,各占了一半,从得到的信息看,现场也是火的不得了。

武书敏:一场成功的品鉴会,在形式和内容上要有吸引人的地方,其中集邮文化的宣讲和访谈是很重要的,这两个环节实际也是一次“扫盲”。因为多数参与品鉴会的人对集邮是一知半解的,虽然宣讲和访谈这两个环节的时间不长,通过简要的介绍,让大家都知道集邮的意义、集邮的集什么、甚至透露给大家那些邮票值钱,以激发大家对集邮的认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集邮的活动中来。既然叫品鉴会,品鉴的环节是不可缺少的,品鉴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集邮文化的宣讲过程。另外举办一场品鉴会,对邮政的员工的素质也是一个提升,因为一个集邮品鉴会能顺利举办,员工的培训也是不可缺少的,并且这个培训也是多方面,培训到位,就能使员工与集邮者、集邮消费者产生一个共鸣。

王宏伟:从我参加过的几场集邮品鉴会来看,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集邮品鉴会上真正的集邮者不多,反而是集邮收藏者居多,他们对品鉴会上销售的披金戴银商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高晓恩:这个现象我也注意到了,从石家庄举办过的品鉴会来看,有集邮者参与,但真的不多,因为集邮者只对传统的封片卡折感兴趣,对品鉴会上的邮品倒是兴趣不大。参与品鉴会的都是邮政请到的“大客户”,多吸引他们眼球的的应该是那些增值保值的东西,也就是披金戴银的东西。

杨文忠:参加品鉴会的集邮者,可不可以称作集邮消费者?因为他们与集邮者是有区别的。传统的集邮者把集邮当做是一种爱好,是业余生活的一个调剂。而集邮消费者是把集邮当做一种投资的手段,这也是邮资票品经济属性的体现。

武书敏:品鉴会这种新型销售模式,要有前期的准备、现场的把控、后期的跟进,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总而言之,所有的准备工作最终都会落实到邮品的销售。

思路与转型

王宏伟:中国邮政提出了集邮的转型发展,要找准定位,突出收藏文化,发挥集邮市场的作用,重视集邮的培育,为今后集邮业务的健康发展,指明了发展的思路。

高晓恩:在集邮业务转型的今天,要从思想上转型,不能只从业务上简单的转型,不能停留在老套路上,邮品赚不了钱,就转买别的东西,试想作为110多年的中国邮政业,通信是本行,对于别的来讲都是外行。邮政的转型要结合自己的本行转型,换句话说,还是要从自身的业务着眼。

杨文忠:集邮的转型一定要围绕着“邮”做文章,并且要做足文章,就像今天的话题——集邮品鉴会。其实讲转型,很多邮政已经在试水了。上海邮政的邮资机纪念邮戳、北京邮政的主题邮局、江苏邮政的邮文化节、广东邮政的羊城集邮文化节、四川邮政的熊猫邮局,当然还包括河北邮政的集邮品鉴会。

武书敏:集邮转型最明显的就是从大户营销向大众消费的转变,这是顺应市场需求的新举措,集邮品也向薄、精、轻回归,集邮专业要如何运用好这些资源,如何顺利地经营转型确实是个大课题。但集邮无论怎样转型,都不能离开集邮文化。这从品鉴会中的集邮文化宣讲和文化访谈等方面就能体现出来,不少人对集邮文化还是感兴趣的。但这些年我们这方面的宣传力度还是不够。对于集邮业务来说,个体的市场还是很大的,就看怎么去挖掘了。

王宏伟:集邮的经营是一种商业化的经营模式,要靠市场需求来调节邮票的发行量和存世量,才有利于集邮事业的健康发展。不过,从品鉴会的举办来看,好像邮政自己还驾驭不了这个新兴的形式,总是被市场牵着鼻子走,邮政和集邮的转型一定把自己的本行做大、做精、做强,做成龙头老大。再从“品鉴”这两个字看,品和鉴就是品味、鉴赏,是一种传统文化在集邮上的具体体现。

高晓恩:为配合2014中国集邮文化季,石家庄也举办了两场品鉴活动,其中一场就邀请了第三轮生肖猴、猪、牛、龙、马邮票的设计者陈绍华,集邮者们真的是趋之若鹜,排起长队请陈绍华签名,这就是集邮文化与生肖文化紧密结合最好的体现。

杨文忠:这是石家庄邮政找对活动的需求点了,因为中国人都有一种生肖的情结,生肖邮票的发行,对生肖文化的普及功不可没,反过来生肖文化扩大了生肖邮票的影响,就像现在集邮的人、不集邮的人都知道“金猴”邮票,都知道这枚邮票值钱。只要找准结合点,至少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武书敏:许多邮友批评一些品鉴会“邮味”不浓,没有普通集邮者买的东西。我在这想解释一下,这种现象实属无奈之举,恐怕还一时改观不了。集邮爱好者喜爱的价廉物美的邮品往往无货可供,邮品的高附加值确实让许多集邮者望而却步。

王宏伟:集邮经营的转型,从大户转向大众,不失为一种好的举措。品鉴会也是一种经营观念的转型,从大家聊的这些话题中能听出一些得失。品鉴会这种形式尽管新颖,但普通集邮者只是看客。

高晓恩:如果让普通的集邮者都能参与到品鉴会中,用适销对路的邮品满足普通集邮者的需求,这样的转型集邮者喜欢,这样的转型也就成功了,毕竟集邮是一种大众的文化,是一种群众的活动。集邮活动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它的低门槛,大众化。集邮的经营、邮品的开发要多倾听集邮消费者的意愿,这样制作出来的集邮品符合大众的口味,才不至于浪费票源。

杨文忠:有转型就有创新,有创新就有发展。中国邮政开办集邮业务至今也经历了各种的风风雨雨,为集邮者服务的宗旨始终如一,为大众提供优质的集邮文化产品是集邮部门的职责。为集邮者服务,不是开几场品鉴会的事情就能办好的,这是一个持久性工作。

武书敏:说实话,目前的品鉴会不是主要为普通集邮者准备的,否则形不成规模的效益。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品鉴会只能作为正常集邮经营的补充,太消耗“体力”,补一时之需可以,不宜太频繁。我觉得以后的品鉴会可以试试多种形式并举,我们大家来共同探索。

王宏伟:集邮品鉴会这个新生事物,在目前的集邮界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经营上是比较规范的,在集邮宣传和推广上,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诸位所讲的观点,基本上是认可的,虽然在发展的道路上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至少通过这个访谈,给集邮经营者提一个醒,集邮业务的转型一定要夯实基础,与集邮者一起打造一片集邮的新天地。

王宏伟:全国集邮联会士,《中国集邮报》编辑部主任记者

高晓恩:河北省集邮协会常务理事,石家庄市集邮协会副会长

武书敏:河北省集邮协会理事,沧州市集邮协会秘书长

杨文忠:河北省集邮协会学术委员,邢台市集邮协会副秘书长

本文刊登在《中国集邮报》2014年10月31日第79期(总1910期)第7版“学术探究”专版上

评论